“乘法分配律”难点突破之教学策略

2011-12-29 00:00:00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期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第八册的教学内容,逐步结合小数、分数、百分数等知识的教学,渗透到每册教材的混合运算中,用于简算和巧算。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较高的数学能力,所以学生利用其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错,成为运算律掌握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我常用以下策略加以突破。
  一、创设情境,明确意义
  初涉乘法分配律,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关键是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因此,教学时首先要创设情境。如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题目:“美术兴趣小组同学去年买了12套水彩笔,每套7.5元;今年又有8人参加,也想买同样的水彩笔,请你算一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学生列出两种算式:(1)12×7.5+8×7.5;(2)(12+8)×7.5。接着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含义,第一个算式的含义学生都会说出来;第二个算式的含义经过思考交流后,也很快明朗,并通过比较发现两个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有了这样的思考过程就不再是单独地学习一个公式,而是给这个公式赋予了一个鲜活的、熟悉的情境,因为他们有过购物的经验。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情境为105×7.5-5×7.5编一道题。学生很快达成共识:买105套水彩笔,每套7.5元,后来退回5套,一共要用去多少元?再提出“一共买了多少套?一共用去了多少钱”的问题时,学生立即得出答案:100套,750元。接下来教师板书105×7.5-5×7.5=(105-5)×7.5这个算式,并问:“该怎样理解?”学生们议论纷纷,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通过这样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的教学,学生能够在理解公式意义的同时,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二、通过对比,强化认识
  在乘法分配律学习运用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不是运用乘法分配律却误当乘法分配律运用的错误。如在利用乘法分配律简算时,有些学生把分配律简单地理解为两积求和,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条件: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为此,我设计了下面两道练习:(1)47×88+53×88;(2)47×88+53×89。在做题之前,我先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何异同,然后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它们的相同点是:这两道题都是两积求和;不同点是:在第(1)题两积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第(2)题中没有相同的因数。这时再让学生与乘法分配律相对照,可以清楚地发现第(1)题符合乘法分配律,而第(2)题不符合。这样就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两积求和时要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有相同的因数。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学生特别容易混淆。为此,我常设计组题进行对比练习。如(40+4)×25与(40×4)×25、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对比,学生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通过两题中条件的对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加强了记忆。
  三、顺逆并进,训练思维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八册“运算律”这一单元用字母揭示“(a+b)×c=a×c+b×c”,可在授课后的练习中有些学生钻牛角尖,在他们心中似乎只承认(a+b)×c=a×c+b×c,而对a×c+b×c=(a+b) ×c这种形式表示陌生或否认。针对这种情况,我分析原因:一是顺向思维的心理定式;二是对字母代数的陌生。为此,我重新剖析了等号的含义,将字母表示式写成a×c+b×c=(a+b) ×c,并用文字加以叙述,此时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弄懂,我又设计了三种练习题来巩固学生的理解。
  数字式:32×78+32×22,101×89;
  混合式:(34+m)×n,a×48+72×a;
  字母式:b×(x+a),b×x+b×a。
  这种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不同的题目,在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和外延上加以认识,加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学生发展符号感,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和简练,为字母表示数的衔接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变化条件,强化感知
  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有目的、有程序地观察,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我选取下面两道题进行有目的地训练:(1)99×38+38;(2)46×38+54×39。这两道题粗略地一看,好像无法用乘法分配律解答,但认真观察后不难发现第(1)题中的括号后面可以看成99×38+38×1。这里运用了“一个数同1相乘仍得原数”这一原理,使新旧知识得以联系,恰当运用,提高解题能力。第(2)题实际上就是前面我们说它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通过观察可见加号前后分别是46×38和54×39,而且46+54=100,很容易地想到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算,但没有相同的因数,怎么办?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继续引导学生观察38与39这两个数,发现它们只相差1,因此可将39改写成“38+1”,那么这道题就可以解答了。至此,“柳暗花明又一村”,问题获得圆满解决。题中乘法分配律连续应用了两次,并且一顺一逆。在解题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感知,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解题能力,同时攻克难关后的愉悦会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五、拓展思路,发散思维
  教材的内容是肤浅的,而知识的运用是千变万化的。实际教学中,需要我们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和提高,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此,我选择了下列练习题:87×102-87×2。此题与ac+bc的形式极为相似,那么它能不能仿照乘法分配律进行解答呢?我对学生逐步引导:首先,理解87×102与87×2的含义;其次,理解整个算式的含义,即从102个87里面减少2个87,还剩100个87 ;再次,提问这100个87是怎样得到的,学生考虑后能回答出102个87减去2个87。至此,学生对此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已经明白,很快解答出来。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是否所有这种类型的题都可以这样做呢?”师生共同进行举例验证,先让学生用一般算法解答,再用新讲的简便算法解答,看一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提炼出a×c-b×c=(a-b)×c。而后,我又出示算式23×23+23×62+15×23,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发现a×m+b×m+c×m=(a+b+c)×m。我进一步提问:“难道只限于三个数吗?四个数、五个数或者更多的数可以吗?”学生此时兴趣正浓,纷纷动手试验,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取得一致意见,得出下面结论:a×m+b×m+c×m+d×m+……=(a+b+c+d+……)×m。通过这样的引申,在加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内涵与外延更深刻理解的同时,使学生觉得数学奥妙无穷,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还包括思维能力。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