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1-12-29 00:00:00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期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圆
  师:这个袋子里有一个圆,除了圆还有其他的平面图形(投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在这些平面图形中你能把圆摸出来吗?想一想,怎么摸?(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到前面摸)
  师:能告诉大家有什么诀窍吗?
  生1:圆和其他图形不一样,其他图形的边是直的,有角,而圆的边是弯的、光滑的。
  师:哪些图形的边是直的?请具体说说。
  生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生边说师边点击分类),像这些边是直的且有角的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我们把它们叫做线段图形;另外这两个图形(一个圆、一个不规则的曲线图形),我们叫它曲线图形。
  师:这个图形的边(指着不规则的曲线图形)也是光滑的、弯的,为什么没把这个摸出来呢?
  生1:它凹凸不平,不像圆那么饱满。
  师:对,圆是饱满的,而且光滑、圆润,圆是这么的美丽。圆有哪些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深入研究圆
  1.从生活中抽象出圆,初步感知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含义。
  师: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欣赏(投影演示自行车、汽车、电风扇等物并抽象出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圆,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先静静地观察两分钟,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2:我发现这些圆中都有一个中心。
  师(边说边演示点击):圆中心这一点叫做圆的圆心,通常用大写字母“O”表示。
  生3:我发现圆里都有一些线段,并且这些线段一端连着圆心,一端连在圆边上。
  师(结合投影演示):像这样一端在圆心,一端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通常用小写字母“r”表示。
  师:再仔细观察,圆里除了一端在圆心、一端在圆上的线段,还有别的线段吗?
  生4:还有两端都连着圆边上的线段。
  师:很好,请你练习半径的概念,把你刚才发现的线段说得完整一些。
  生5:还有一些线段,它的两端都在圆上并且还经过圆心。
  师:说得非常准确,你将来一定能成为数学家。(课件演示)像这样两端都在圆上并且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通常用小写字母“d”表示。
  2.自学课本,准确理解半径、直径。
  师:数学书上关于半径、直径到底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地看一看。(自学后指名回答)
  生6: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这个圆的半径。
  师:什么叫“任意一点”?
  生6:就是随便一点。
  师:这样“随便的点”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由这“无数个点”,你还能联想到什么?
  生7: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吧!
  师:你好像不确定,是一种猜测,是吗?关于这个知识点,我们下面将要深入研究,验证你的猜想。
  师:那什么叫“在圆上”?
  生8:圆上就是指在圆的边上,也就是曲线上。
  师:表达得非常准确。还学到什么?
  生9: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这个圆的直径。(师板书“半径”、“直径”)
  师:你觉得关于直径的表述,要想让大家真正理解,关键地方是什么?
  生10:它有三个点,两头各一个,中间一个,好像是一个人在挑东西,两端点在圆上,就是挑的东西;圆心的一点,就是“人”。(学生自发地鼓掌)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太会比喻了。
  3.动手操作,深入研究半径、直径。
  师:请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圆形纸片。这是一个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片,你能不借助工具,找出这个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吗?想一想,怎样用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找出来?(让学生思考后开始尝试操作,然后指名汇报)
  生11:把圆片对折再对折,然后打开,两道折痕的交点就是这个圆的圆心;从圆心到圆边上的折痕就是这个圆的半径;第一次对折的长折痕,也就是两端都在圆上的且通过圆心的这条折痕就是圆的直径。
  师:请每个同学在你的圆片上画出一条半径、一条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关半径和直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等会儿比一比,哪一组提出的问题多,并且有研究价值。
  根据小组回答,教师在投影上整理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在同一个圆中,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都相等吗?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半径有多少条?直径有多少条?是用什么方法实验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怎么知道的?
  师: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分组进行研究,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一个问题研究。先想一想,你打算选择哪个问题,怎么研究?给你们1分钟选题思考的时间。(学生汇报略)
  师:根据你们刚才汇报的情况,借助手中的圆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等方法进行研究吧。
  4.画圆。
  (1)试着画圆,总结步骤和方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选取学生画出的典型失败作品,如大小不一样的、画的位置不同的、画的不光滑或有锯齿的等,评价总结出画圆的方法和步骤,再进行指定半径和直径规范画圆。
  (2)画指定大小的圆,规范画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升圆
  1.下面圆中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为什么?(独立思考30秒)
  2.找出圆心、半径和直径。(静思默想1分钟后再回答)
  3.欣赏(课件演示)。
  (1)“点”的运动过程形成“线”。
  (2)“线”的运动过程(旋转)形成“面”(圆)。
  (3)“面”(圆)的运动过程形成“体”(平移运动形成圆柱,绕直径旋转形成球)。
  评析:
  一、静思默想的课堂
  不论是道家的炼心炼气、儒家的修身养性,还是佛家的“六根清净”都无不以练静为入手。心不能静便无所安,心不能定便无所守。也就是说,人静不下来就会没了主心骨,就会浮躁、心生杂念,就会一事无成。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专心致志,将智慧、灵感全部集中调动起来,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课堂上给足学生思考时间,特别是数学课堂,要求思维严谨、语言准确,更要给足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才会有火花的闪现、思维的放飞!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开始,教师都让学生先静静思考,然后再合作交流或指名回答,这样的合作交流才有效。回想平时的课堂,师生对答如流,看以热热闹闹,但思维真正动起来的有几人?而“动”起来的几个人的思维又有多深?所以,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静思默想是前提。因为静思默想是面向全体的保证,是独立自主的前提,是合作探究的基础。本节课中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回答都比较准确、深刻,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例如,在新授课的第一环节,让学生观察圆的特征时,学生说“我发现圆里都有一些线段,并且这些线段一端连着圆心”“一端连在圆边上”。再如,教师启发学生观察直径时,学生说“还有两端都连着圆边上的线段”“还有一些线段,它的两端都在圆上并且还经过圆心”。不用教师告诉,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抓住了半径、直径概念的核心词“经过圆心,一端(或两端)在圆上”,这才是教给学生如何学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静思默想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有理性的思考、缜密的思维。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宁静的课堂环境,安静的思考时间,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追问的课堂
  所谓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的问。可以是执果索因的问,也可以是执因索果的问。课堂上的追问就是教师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启发性的不停地问,“迫使”学生主动思考,一步步地逼近答案,直至学生表述清楚、完整,教师才肯罢休的一种对话形式。这样的追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半径、直径”的概念理解,从头至尾,教师没有一句告诉,而是在追问中步步逼近的。如在新授的第二环节让学生自学课本,准确理解概念时,教师追问“什么叫任意一点”“什么叫随意一点”“由 ‘随意一点’你联想到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把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的本质给揭示了出来。又如,在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直径时,教师追问“你觉得关于直径的表述,要让大家真正理解,关键地方是什么” ,学生说“它有三个点,两头各一个,中间一个,好像是一个人在挑东西,两端点在圆上,就是挑的东西;圆心的一点,就是‘人’”。学生的表述形象逼真,把直径的本质特征抽象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堂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追问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
  三、目标达成的课堂
  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具有一定规模的期望值。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训练有关的,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展开具有明确具体的导向作用,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检测的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掌握画圆的方法;经历直径、半径概念的形成过程。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学生不但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而且经历了观察、猜想、提问、动手实验、验证(折、画、量)的过程,即经历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有效的课堂必须是目标达成的课堂,这是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
  四、有评价坡度的课堂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用深一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深的人,用浅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浅的人,用使其增长的办法对待人的长处,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自尊之处。数学教学中如何尊重差异,我认为在目标的检测上要体现思维的坡度性,即分三层练习设计。第一层是最基本的练习,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要让全体学生都能达标,如巩固练习的第1题;第二层是基本能力方面的,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设计拓展延伸性的练习,满足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如巩固练习的第2题;第三层是基本素质方面的,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一些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的欣赏题,满足最顶层学生的需求,如练习第3题。这样设计既遵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也就是说,在目标检测的设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才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人人学有价值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这是数学实效性的基本保证。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