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我们应在精心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用智慧将教学演绎的更加精彩!
一、有精心的预设,才有美丽的生成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不少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生成”,从而将“预设”完全摒弃。如在“放羊式”的课堂里远离文本,任意生成,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纠缠不清,这些漫无边际的生成占挤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课堂表面的热闹终究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
如有位教师执教“年、月、日”一课时,课始让学生根据从家里带来的年历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合作解决问题。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纷纷开始讨论,5分钟后进行反馈。学生有的提到一年有几个月,有的提到了节气,有的问为什么这天是“黄道吉日”,有的问二月份为什么只有28天……教师如脚踩西瓜皮,学生问什么就跟着解释什么,一堂课很快过去了,还有许多知识点学生没有提到,如“平年、闰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等。教师无奈地说了一句:“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有许多,请同学们下课后再仔细看书。”……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知从哪儿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变得支离破碎。面对生成,教师无所适从。
在预设过程中,教师要从传统的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转到新理念下“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来,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同时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如学生会如何说、我该如何引等,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出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付,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
又如,有位教师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练习时,设计了这么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语音刚落,全班学生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说对的,有说错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教师没有急着裁决,而是顺水推舟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三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经过讨论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正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点头):是,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
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反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正方:是。
反方(紧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同意这种说法呢?
在激烈的辩证后,正方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教师紧紧握着反方学生的手说:“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并没忘记身边的正方学生,深情地握住他们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教师彬彬有礼地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说:“谢谢!”
看似偶然的精彩,其背后隐藏着必然。正因为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对可能生成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测,在此基础上选择好相应的引导策略,才使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把握机会,适时引导辩论,为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和发展创设了更大的空间。
二、不拘泥于预设,生成才充满智慧的火花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选择预设,灵活生成
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课前多维的预设就为教学活动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为教学实施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分数乘分数该怎样计算”时,除少数学生保持沉默外,许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了“用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的结论。这时,教师灵活地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选择了“对猜想的验证”,并通过算一算、数一数、比一比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交流中,生成的学习资源不仅有同分母分数相乘,更有许多精彩的异分母分数相乘,丰富和完善了研究素材。当学生发现“各自举的例子不同但结论相同”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便水到渠成了。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感悟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的智慧在生长,教师的实践智慧也在发展。
(二)整合预设,机智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想法和大胆探索往往是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选择恰当的问题作为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或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在学习了后,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张纸折出,并用彩色笔画出来。在折纸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一学生折之后又折,于是生成了下面的精彩。
师:这个小朋友,请你把刚才折的拿出来。
(学生从裤兜里摸出)
师(面向大家,高高举起):这是什么意思呀?
生(好多学生抢着说):。
师:“”是什么意思呀?
生1:四份里的一份。
师(面向折出“”的那个学生):还是让这个小朋友说说。
生2: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
师:把你的这张纸放在最高的地方(贴在黑板的最高处),四分之一怎么写?你能写出来吗?
(学生写“ ” ,并齐读:四分之一)
师:哎,刚才老师叫你们折多少?
生3:二分之一。
师:可他却折了。对这件事大家怎么看?
生4:他多折了。
生5:跑题了。
生6:折错了
生7:但我觉得他的做法很创新,你只教了我,他超出了你的境界,折出了。
师:终于有了一个不同的声音。
生8:他的想法比我们超前,是捷足先登。
师:你们想不想听听我的意见?
生:想!
师(面向折出“”的那个学生):你叫什么名字?我要深深地向你鞠一个躬(行鞠躬礼),我真的好佩服你!(面向全体学生)他先前已折出,后自己又想办法折出。像这样的学习,就叫创造性学习。那他现在折出,你们的手痒不痒啊?
学生的小手迫不及待地动起来,……各种分数相继产生,黑板上贴满了表示各种分数的图案,学生陆续上台解说自己创造的分数。
(三)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有些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在课前预设,但更多的、灵动的资源根本无法预测。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死守预设的教学流程不能自拔,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地纳入到课堂临场设计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如教学“6、7的加减法练习课”时,课始,教师首先安排了师生对口令的游戏。
师:我说2。
生1:我说5。
生:2和5组成7。
师:我说2。
生2:我说4。
生:2和4组成6。
……
(学生对答如流,教师顺势揭题板书,刚转过身,“啊”的一声,全班乱套了:“老师裙子上的扣子掉了。”教师一下子愣住了,再看看学生,有的议论,有的在偷笑,有的甚至趁机玩起来……这时,教师一看裙子上刚好有6颗扣子,于是灵机一动对学生说:“这可爱的小扣子,它见大家很开心,想和你们一起认真地学习,所以也赶来凑热闹了。瞧!它索性从老师裙子上跳下来了,你们欢迎吗?”学生们立即惊奇地瞪大眼睛,并热烈鼓掌欢迎小扣子)
师:谁能用几句话说说老师的小扣子?
生3:小扣子很可爱,它很爱学习。
生4:老师的扣子掉了一颗,它想跟我们学习。
师:能联系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具体说说吗?
生5:我能说得更具体。老师裙子上原来有6颗扣子,掉了1颗,还剩5颗。
生6:老师裙子上现在有5颗扣子,和掉下来的1颗合起来,原来裙子上一共有6颗扣子。
……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你能根据刚才所说的列出算式吗?
生7:6-1=5。
生8:6-5=1。
生9:1+5=6。
生10:5+1=6。
……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不是视而不见或简单处理,而是适时抓住“小扣子”这一创生契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毅然放弃了原先的预设,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既定目标能够更加有效而深刻地达成。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