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工的宜居梦

2011-12-29 00:00:00杨毅张波
当代党员 2011年5期


  “我在乡上(乡政府所在地)有房子了,嫁给我吧!”
  2010年春节,彭水县太原乡农民工姚良泉喜极而泣:世代居住在高山上的姚良泉,终于在乡上有了房产,并抱得美人归。
  姚良泉的幸福,得益于彭水县一位政协委员的宜居梦。
  
  农民工的宜居梦
  
  “家里环境太差了,儿子找了七八个对象,都吹了。”2009年春节,冉平回太原乡过年,一路上,他不停地向肖世斌抱怨老家居住环境。
  肖世斌是彭水县政协委员,“架子工”劳务品牌的创始人。在他的带动下,彭水县有近三万架子工,遍布浙江、上海、广东等地,年创收三亿多元。肖世斌成了冉平等架子工的支柱。
  大都市便利的生活环境,让架子工们羡慕。想想老家的居住环境,每年春节回家,架子工们都不免要发牢骚。
  牢骚发得有道理。在太原乡,像冉平一样,因居住环境差,迟迟娶不上亲的家庭,比比皆是。
  2008年,肖世斌回彭水时,注意到公路沿线的新房子逐渐增多,但管道、排污等基础设施仍然乱七八糟。
  “好多高山上的人想搬到集镇来。”太原乡党委书记张泽勇的话,让肖世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2009年春节,肖世斌怀揣建设高山移民生态新村的方案,同冉平等返回太原乡。在路上,听着冉平的抱怨,因怕方案通不过,肖世斌选择了沉默。
  “农民也有权享受宜居生活。”到了太原乡,肖世斌把此行目的一说,乡党委、政府领导立刻拍板,表示全力支持。
  在紧邻太原乡政府办公楼一处名叫“簸箕田”的地方,肖世斌自筹3000万元,开始修建高山移民新村。
  肖世斌采取合建方式,由高山移民户交少量订金,其余由他全额垫支修建,高山移民户入住后,分期支付房屋建设工程费用。
  新村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房屋面积约四万平方米。为了实现生态、宜居的目的,肖世斌在新村修建了600米长的街道和800米长的河边休闲走廊,以及三座公路桥梁。新村建成后,将集中安置地质灾害隐患居民和高山异地移民220多户、1300多人。
  
  农村里的城市生活
  
  2010年春节,冉平和儿子又回太原乡过年。
  一路上父子俩说说笑笑,异常开心,牢骚话没有了。这次回来,父子俩不仅要过团圆年,还要从世代居住的高山上迁入新居。
  “肖老板,快救救我。”节前,太原乡笼罩在一片喜庆气氛中,肖世斌却接到一个求救电话。
  打电话的是姚良泉,家住在1200多米的高山上。姚良泉说,谈了五年的女朋友,因他在镇上没房,要跟他吹。他恳求肖世斌帮忙在新村里解决一套住房。
  第二天,姚良泉交了一万元订金,拿着新房钥匙向女友求婚,就出现了本文开头一幕。
  “现在安逸了,每天一起床就可以上街,买袋盐巴就两分钟的事情。”村民胡成华,原先的家在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上,到乡镇不通公路,要走两个多小时,“在街上一元钱的东西,弄到老家力钱就需要一元钱。”现在一家四口搬进了新居,开起了石料加工厂,还搞起了运输。“一年的纯收入在十万左右,每年还节约了3000元的租金。”想想未来,这个苗族汉子笑容满面。
  目前,移民生态新村一期主体工程16栋楼已基本完工。肖世斌说,在二期工程中,电影院、幼儿园、卫生院、农贸市场、停车场、运动场、公园等,都会接连上马。
  “让农民在农村就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肖世斌的宜居梦,正在变成现实。
  肖世斌的努力和雄心,得到彭水县委、县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彭水县还要求其他乡镇,在规划建设新农村时,以肖世斌建设的新村为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