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一层一层的老茧,缠绕在右手食指上。尽管早已没有了少女时代的光滑细嫩,但这双布满茧子的手灵巧依旧。厚厚的茧子,见证了一个女工十几年的勤劳与朴实。
这个女工名叫刘力萍,重庆市十佳农民工。“光滑退去”,她收获的是一双灵巧的手。
2011年春,际华三五三九制鞋厂二车间缝帮线上。
刘力萍双脚有节奏地蹬着缝纫机,双手熟练地将鞋子的前帮和后帮连在一起,轻轻地放在机针下,匀速地向前推进,心无旁骛地盯着咬合处,一阵“滴滴滴”声音过后,一道接帮工序便在几秒内完成,同样的动作,重新开始……
“刘力萍现在可是我们车间的技术骨干和多面手!”车间主任张泽玉赞赏地说,“她现在已经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了。”
然而十几年前,刘力萍还是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小丫头。
1995年,刚满18岁的刘力萍为了让弟弟、妹妹能够继续读书,毅然决定放弃求学,辗转到了城里打工。
“小刘刚到厂里那会儿,什么都不会,但她心灵手巧,学技术学得很快。”刘力萍的技术启蒙老师黄燕说。
“我跟老师学的第一道工序是‘打松紧’。尽管是最简单的工序,但因为手生,经常需要返工。”刘力萍腼腆地说。
但刘力萍并不服输,她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除了在上班时间认真跟老师学习外,下班后,她仍然加班加点地琢磨技术。
很快,刘力萍全面掌握了接帮、缝前帮围、包口、合跟、抿边等多道工序,成为流水线上的多面手。
“虽然流水线上的工作单调乏味,但进入人机合一的状态后,我每天都在享受单调中的快乐。”刘力萍说。
“踏实,能干”,是几乎每一个认识刘力萍的人给她的评价。
2010年8月中旬的一天,二车间办公室,一个紧急会议正在召开。
“厂里刚接到生产一批军品的紧急任务,从明天开始需要连续加班。”张泽玉对车间各小组长和技术骨干说。
此时,办公室的气氛就像重庆已达43度的气温一样变得炽热起来。
“这么热的天气,还要加班呀?”有人窃窃私语。
见此情况,张泽玉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刘力萍。
“我没得问题,可以加班。”又是这样一句简短有力的回答。在刘力萍的带动下,其他小组也相继承诺。
加班第一天,早晨5点半,刘力萍起床给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做好早餐,便坐上镇里的第一班车赶往车间。同往常一样,第一个出现在车间的刘力萍,随着缝纫机的转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缝好的鞋帮在工作台上越堆越高……在全体工友的努力下,紧急任务高质量地如期完成。
像这样的突击任务,对于厂里来说十分频繁。除了带头完成突击任务,多面手刘力萍还经常为工友顶班。只要哪个岗位缺人,刘力萍就出现在哪儿。
“你能不能帮我顶一下岗,我一个亲人去世了,我得去……”2010年春节前夕的一天,黄顺宾情绪低落地说。
“没问题,你去吧!”没等她说完,刘力萍就爽快地答应了。
黄顺宾与刘力萍是207组的工友,她们的工作台紧挨着,一前一后,平时工作时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眼看春节将至,每个人的工作台上都堆满了任务,大家都在赶进度,希望早点回家过年。刘力萍和黄顺宾当然也不例外,但黄顺宾亲人的突然去世打乱了她的计划,无奈之下,她只得求助于刘力萍。
“曾经有人说我傻,但我认为只要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帮工友顶岗、多做点工作,其实没什么关系。”刘力萍说。
一台缝纫机、一双灵巧的手、一颗朴实的心,刘力萍在这平凡的流水线上,播种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