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畅:长征途中的红军大姐

2011-12-29 00:00:00卢振国
党史博览 2011年6期


  
  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的30名女红军,当数蔡畅的年龄最大,党龄最长,资格最老,是名副其实的红军大姐。邓颖超、金维映、周越华、刘英、危拱之、钱希均等,都比她的年龄要小。资历也没法跟她相比。包括周恩来、聂荣臻在内,不少红军高层领导同志,都习惯地尊称蔡畅为“蔡大姐”。
  并非朝圣的“红色圣徒”
  “如果说长征有什么圣徒的话。那么,这个圣徒便是她。”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第八章的末尾一句,写下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被称为“圣徒”的蔡畅,原名蔡成熙,1900年5月14日出生,湖南双峰县永丰镇人。1915年初,蔡畅为逃婚来到长沙,在哥哥蔡和森的支持下,考入周南女子师范学校的音乐体育专修科。毕业之后,校长朱剑凡决定将这位高才生留校,担任附小的体育教员,月薪为8块银圆。
  1919年12月25日,蔡畅跟随母亲葛健豪和向警予等6名湖南女生,还有蔡和森等30余人,由上海乘邮船前往法国勤工俭学。来到法国不久,蔡畅就正式加入了新民学会。1922年6月,蔡畅参加了由周恩来等人发起组织的旅欧少年共产党。1923年初。蔡畅和李富春结为终身伴侣。同年,蔡畅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底,蔡畅经柏林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继续深造。1925年8月初,蔡畅回国抵达上海。8月20日。蔡畅奉中共中央之命赴广州,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并兼任中央妇女运动讲习所教务主任。1931年11月后,蔡畅在地下交通人员护送下,取道香港、汕头,经闽西到达瑞金,任江西省委妇委书记,后任省委组织部长、妇女部长,省苏维埃政府监察委员会主席,还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她亲身经历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宗教行为的朝圣,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一场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战争。“如果说长征有什么圣徒的话”,蔡畅这个红透了的“红色圣徒”,她是在和她的同代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一起,沿着雪山草地的坎坷征途,在继续寻找和探索新的落脚点——红色圣地,奠基中国革命新的大本营。长征,这被迫实行的战略大转移,在经由大西南转向大西北的胜利进军途中,也在孕育着中国革命的新版“圣经”——毛泽东思想!
  长征路上,康克清把蔡畅等人讲的故事,说的笑话,唱的《马赛曲》、《国际歌》,都称为活跃情绪、鼓动士气的“精神食粮”。爱说爱笑爱唱爱跳的女红军们,都把各种式样的“精神食粮”,归结为革命的乐观主义,并看做长征精神的一个方面。
  蔡畅、邓颖超等这些见过大千世界的时尚女性。跻身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队列之中,犹如一点点闪烁的星火,一滴滴鲜红涌动的热血,她们与众多农妇、童养媳、包身工出身的女红军。构成一道极其壮丽的长征风景线。
  康克清在谈到自己的切身感受时说:“我很善于走路和骑马。我总走在一群人前面几十米,这群人中有蔡畅和几位留过学的党员。他们整天谈他们的经历,谈论在国外的学习情况,吃过的好东西,以及去过的地方。他们每天谈呀,笑呀,还开玩笑,和他们在一起感到鼓舞。他们不断地说笑,有时还唱《马赛曲》。我确实对海伦·斯诺说过,长征就像在野外散步一样。与这么多有意思的人在一起,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行军途中,蔡畅每隔一段时间就让丈夫换上一身干净衣服
  
  长征出发时,蔡畅被编在中央工作团。随同军委第二野战纵队行动,在纵队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做群众工作。进入贵州黎平后,她又被分配到中央机关梯队政治部做宣传鼓动工作。当时,上级给蔡畅配备了一头骡子,还派有饲养员和勤务员,但她一路上很少骑。骡子不是用来驮载行李和粮食,就是给病号骑上一程。对此,勤务员小曹和饲养员老肖,都多次向她提过意见,可她只是表示接受而不加改正。
  “骡子比老公还亲!”这句流传很广的口头语,也是女红军相互开玩笑的话题之一。30名女红军中,已婚者占2/3以上,由于沿途战事紧张繁忙,夫妻大都不在一起,更不能相互照顾,一路上就只能依靠骡马驮载行李,走累了或有病时还可骑上赶路,较之忙于战事而不顾妻子的男人,当然还是身边的骡马亲近,使唤起来也很管用。
  长征到达陕北后,蔡畅仍念念不忘她的骡子,感慨地说:“雪山、草地很难走啊!过草地,一不小心陷到泥沼里,人就出不来了。我就靠一匹骡子走过雪山、草地。我很喜欢我的骡子。现在它在饲养班饲养着,我还常去看它哩!”由此可见,她跟那头骡子在长征中相依为命的感情。
  李富春长征开始前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负重伤后躺在了担架上,李富春事实上则代理主任职务。初上征途,蔡畅自己照顾自己,以免让丈夫操心惦念,她尽量不给丈夫增添什么麻烦。为了保证李富春集中心思搞好工作,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琐碎事务,她将丈夫平常使用的一些衣物,都跟自己的东西保管在一起。
  蔡畅在生活方面干净利落,穿着整洁,即使是衣裤上的补丁。也缝得整齐得体,这在女红军中是出了名的。行军途中,每隔一段时间,蔡畅就让丈夫换上一身干净衣服。蔡畅的这种做法,在已婚的女红军中实属少见。大家都把这件事加以渲染,说她以此为由好跟丈夫经常见面。每当夫妻二人聚在一起时,女红军就会逗乐取笑:“哟,李主任又来换衣服了!,'蔡畅总是嘻嘻一笑:“我们老夫老妻的了,哪里比得你们年轻人,别大惊小怪!”
  夫妻二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常跟大家在一起说个笑话,逗个乐。因此,有不少女红军总是缠着蔡畅,让她讲讲外国的奇闻怪事。蔡畅则以她的亲身经历,不厌其烦地讲她在法国里昂、巴黎等地如何勤工俭学,在电灯厂、皮鞋厂、印刷厂、毛巾厂的做工情景,以及苏联妇女的生活、工作和劳动建设热情。可她们听了总感到不满足,时不时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法国姑娘怎样恋爱和举办婚礼呀,苏联妇女生几个孩子呀,还有面包、牛奶、咖啡是什么滋味,好不好吃呀,以及吃西餐使用的刀子、叉子、勺子怎样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等等。
  
  大渡河边的《马赛曲》、《国际歌》
  
  1935年5月25日早晨,红一师第一团二连连长熊尚林等17名勇士,在团长杨得志的指挥下,由安顺场乘一只小船,冒着对岸敌军密集的火力,在惊涛骇浪中奋力搏斗,终于击溃守敌,占领了滩头阵地,控制住对岸渡口。17名勇士的英勇战斗精神,激励着广大指战员,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勇士们看齐、致敬!为鼓舞士气,保证后续部队继续渡过大渡河,蔡畅挺立在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扎过营寨的安顺场渡口,情不自禁地放开歌喉,唱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马赛曲》:前进!法兰西勇敢的男儿,光荣的时刻已经来临,我们渴望宝贵的自由,决心为它而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光!
  一位亲历者回忆说:蔡畅“穿着戎装麻鞋。腰佩手枪,站立于队伍丛中,若不熟悉容貌者,当不知其为一女子也。因为她法文很好,又善于歌唱,因此所有队伍都在河岸集结等候着过河之际,战士们都一起叫起来:‘欢迎大姐唱法国《马赛曲》!’于是,她就笑嘻嘻地站起来对战士们说:‘好!不要闹,我唱!’此时,嘈杂的声音肃静了,她即用法语唱《马赛曲》。虽然我不懂法文,但听她音韵的抑扬,歌声的慷慨,确足以鼓励士气。战士们虽然饥寒交迫和跋涉困难。在寂静中闻歌起舞,不但减少了疲劳和寂寞,而且越发精神抖擞,振作起为国为民的勇气来”。
  唱过《马赛曲》,蔡畅又呼喊口号,鼓动红一军团第一师的指战员相继乘木船渡过了大渡河。
  红军虽然在安顺场渡河成功。但此处水深流急,河面又宽,不能架设浮桥。当时只找到四条小船(其中有三条还需要修理),每船只可容纳40人,往返一次需要一个小时。按照这个渡法,大部队仅靠几只小船要在短时间内渡过河去,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此时,后面的尾追之敌正向大渡河昼夜进逼,情势十分严峻。
  紧急关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研究决定:由刘伯承、聂荣臻指挥红一师和军委干部团为右纵队,从安顺场渡过河去,沿大渡河东岸朝北前进;林彪率红二师和红五军团为左纵队,沿大渡河西岸向泸定桥疾进。两岸部队夹河而上,相互策应,协同夺取泸定桥。这是一次战略性的举动,只有抢先夺取泸定桥,中央红军才能避免石达开数万兵马在此覆灭的命运。
  泸定桥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横跨于咆哮如雷的大渡河上。桥长100多米,宽近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做桥面;左右两边各有两根铁链,作为扶手。铁链高悬于河面上空数丈,人畜行走在桥上,上下左右都在摇晃,令人头晕目眩,心惊胆战。红军到达前,敌人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链,空荡荡悬于激流之上。夺取泸定桥的战斗,将十分艰难而又惊险!
  当蔡畅随同军委纵队昼夜兼程,经过340里急行军,于5月29日抵达泸定桥时,夺桥战斗早已打响。红四团二连的22名突击队员,在连长廖大珠的率领下,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攀着一根根悬空的铁链,奋不顾身地向对岸桥头爬去勇士们面对熊熊燃烧的烈火,毫不畏惧,勇往直前,胜利地抢占了泸定桥,并掩护后续部队占领泸定县城。
  蔡畅被22名勇士攀登铁索、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所激励所震撼。李富春要她向后续部队介绍和宣传22名突击队员的英勇事迹,借以鼓舞士气。蔡畅心情激动地说:“我要为勇士们歌唱!”说着。便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泸定桥头,面对着过桥的红军队伍,尽情地唱起了《马赛曲》,接着又唱起了《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这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不少红军指战员都会哼唱,在蔡畅等人的领唱下,大家都跟着同声合唱起来。那庄严雄伟、气势磅礴的旋律,唱出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的心声,也激发出无敌的勇气和必胜信心。
  蔡畅以《马赛曲》、《国际歌》在大渡河边大显风采。广大红军战士就这样在安顺场、在泸定桥认识了蔡畅。等到过草地的时候,不少战士一见到蔡畅就大声呼喊:“大姐,给我们唱支歌吧!”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能听到蔡畅的法语歌声,的确也是难得的艺术享受。
  
  女共产党员的领队
  
  “我一到延安,蔡畅就来看我,一见这位三十七岁的老革命家,我不由得大吃一惊。她身材瘦小,仪容优雅,而女性气味十足。说法语时口音柔和,略带咬舌音,这尤其使人感觉她具有女性的风度。她容貌出众,长着一副瓜子脸,高高的颧骨,尖尖的下颏,脸上常带着动人的笑容,露出一排健康的牙齿:尽管因为久经风霜,脸上已有皱纹,但想来她年轻时一定很漂亮。她举止温柔娴静,可是很容易觉察到她是位有个性和毅力的妇女;刚一见面,我就很喜欢她。”
  1937年,美国记者尼姆·威尔斯在延安与蔡畅初次相见时,就写下这样一段赞美的文字。在尼姆·威尔斯的笔下,蔡畅不只是“容貌出众”,而且还是一位“和蔼可亲、富有感情、头脑冷静的‘党的干部’,总是那么沉着冷静”,“她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女革命家和最完美的女性”。有两件事曾使尼姆·威尔斯感动:
  一是“鲜花在延安是非常珍贵的。蔡畅曾几次赠我以花束;这纯粹是出自她待人宽厚体恤的天性”。
  二是“蔡畅在讲到1927年的惨事和她兄嫂遭害的,情景时,好几次悲痛失声。这种强为克制的感情动人至深,连我也哭了”。
  尼姆·威尔斯对蔡畅冠以“女共产党员的领队蔡畅”的节题,将其家庭身世、生平经历写进了《续西行漫记》。长达1.35万字的采访内容,可称之为长征过来的“红色圣徒”,向外界口述而成的一篇“自传”。
  1984年。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来到中国,先后采访了刘英、危秀英、李伯钊、康克清等几位长征过来的红军女战士。她们在叙述长征时,都曾提到蔡畅的名字及其在长征中的二三事。1984年6月15日,李伯钊在接受采访时,就谈到了蔡畅。李伯钊说:“我为什么要说起蔡畅呢?因为她深得妇女以及我们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毛毯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
  
  2004年5月15日,年已94岁的危秀英老人在南昌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时,仍念念不忘长征中准备过草地时的两件事:一是蔡畅送给她的一袋干粮,二是朱德给了她一根木棍。有这一袋干粮,她心中不慌。过草地亦有了可靠保障。朱德给的一根木棍,比她的个头还要高出一截,也是过草地不可缺少的护身之物。红军过草地,老人、妇女和伤病员们,大都备有一根木棍,一因水草垛子又光又滑,拄根木棍可防止滑倒、摔跤;二是遇到河沟、水坑、沼泽,可先用棍子探路,防,止陷入泥潭。
  危秀英把蔡畅看做她人生征途的第一位“政治教官”。1933年初,蔡畅担任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长时,危秀英就在她的领导下当于事,两人在一起相处过一年之久,彼此间都很了解,也很亲热。在那难忘的岁月,蔡畅一方面指导她怎样从事和开展妇女工作,一方面手把手教她识字学文化,掌握基本的政治常识,总是把她当做学生一样看待、关怀和培育,指望她为党和革命肩挑重担。危秀英说:“蔡大姐心里只有同志,没有自己,她在过草地时宁肯自己少吃,也要留给同志!”
  长征前夕,蔡畅就患有胃病,时常吐两受水,胃痛难忍。她是带着胃病参加长征的,一路上在饮食方面格外注意,尽量少吃,防止过饱。她的干粮袋子里面,时常备有一些碱性较大的干馍片,胃痛时嚼上几口,也很见效。过草地的时候,由于粮食奇缺,每个人的口粮分配,都有一定限量,不可多吃多占。蔡畅尽量少吃,把节余的口粮送给其他同志,让同志们多吃一些。
  8月22日,蔡畅由毛尔盖地区出发,跟随右路军主力部队,开始穿越水草地。她除了身上的衣裳,别的行装就一袋干粮,一块雨布,半条毛毯。干粮袋子里面,那些抑制胃病的干馍片早已吃光了,过草地时得不到补充,也只能装点青稞炒面和青稞麦粒。雨布有两种用途:风雨中可用来遮风挡雨,天晴时可铺在地上防止潮湿。至于那半条毛毯,长征路上每到一地,蔡畅都是“连铺带盖就地一滚”,别有一番感受。
  右路军过草地,先遣队和主力部队走了5至7天,后续部队也不过10天,至8月底全部到达班佑、巴西地区。这一路上,蔡畅有几次跟刘英、危秀英等人中途相遇,她们聚在一起,第二天又结伴而行。
  长征中,危秀英最初是在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当“政治战士”。到达毛尔盖以后,她义被调到红军总供给部,与毛泽民、钱希均等人一同早出晚归,为过草地筹集粮食和物资。危秀英很能吃苦,也很能忍受,筹粮中不管是收割藏民的青稞,还是到喇嘛寺里搜寻米面、酥油和肉类,她都干得相当出色。在过草地时,她身上的干粮袋子看起来鼓鼓囊囊的,蔡畅不由得伸手捏了一下,发现里面装的全都是野菜。于是,蔡畅匀出一袋青稞麦粒、使她得以充饥果腹
  危秀英跟蔡畅的革命感情非吲一般。她们过草地能在一块儿共宿一两次,说起来实属不易,也是红军姐妹之间的缘分。宿营时。她们各自携带的半条黑格子厚毛毯,义结合在一起。
  黑格子毛毯本是蔡畅在法国拗工俭学时的心爱之物,回国后一直带在身边。1934年夏天,危秀英去瑞金沙洲坝中央党校学习时、蔡畅把这条毛毯剪成两块。一块自己留下,一块送给了危秀英。蔡畅说:“这半块毛毯,送给你留个纪念!”危秀英说:“大姐,我从党校学习回米,还要跟着你工作哩!”蔡畅说:“你不能老跟着我,你以后还要独立自主挑担子,搞革命工作、这半块毛毯,你以后风坐来雨里去的,能铺也能盖,大有用处哩!”长征路上,危秀英也跟蔡畅一样,就靠这半块毛毯“连铺带盖就地一滚”。
  过草地时,有一次,危秀英和蔡畅、刘英聚在一起宿营,天空中飘着细雨,绿绒毯似的草地成了一片泽国,蔡畅、刘英都有雨布、雨衣,却难以打地铺入睡。说来也巧,朱德送给危秀英的一根木棍。这一晚恰好派上了用场,为宿营挑起了“大梁”。她们在一处灌木地带扎下营地,把那五六尺长的木棍架在几株灌木顶端,然后把雨衣、雨布搭在上面,搭成一顶三角形状的窝棚,借以遮风挡雨。危秀英高兴地说:“今晚多亏了朱老总给的这根木棍,实在管用哩!我只知道有个木棍过草地走路得劲,可用来探路,防止发生意外,想不到还可以用来搭个窝棚好呀,好呀,蔡大姐的两块毛毯,今晚上又会合了,就铺在地上等待天亮吧!”
  
  将骡子让给勤务员
  
  过草地的日日夜夜,蔡畅也曾采取同样的宿营方式,跟她的勤务员小曹和饲养员老肖共同躲在一块雨布底下,背靠背坐在毛毯上,熬过一个又一个夜晚。
  过草地时,三人总是一齐动手,于沿途捡点干枯的草根、树枝或牛粪。就便放在骡子背上,到了宿营地燃起一堆篝火,大家都把饭碗、茶缸煨在火堆里烧开水喝,趁热吃点干粮。由于捡到的燃料有限,无法烧水洗脚烫脚,以缓解和消除疲劳。
  勤务员小曹因饥饿和疲劳,行军中老是昏昏欲睡,边走路边打瞌睡,有几次险些陷入泥潭。若陷落下去,就可能遭到“灭顶之灾”。鉴于此,蔡畅可没少为这个红小鬼操心,并随时随地加以照应。每当发现小曹打盹欲睡时,她就大声叫几声,提醒他不要睡觉,当心摔跤;要不就拉着小曹的手,一边讲着笑话或唱着歌,肩并肩手拉手朝前走去。实在走不动时,就将小曹扶到骡子背上,让其摇摇晃晃睡上一会儿。疲弱不堪的小曹,一跌倒在地就呼呼睡去,喊都喊不醒。
  突破天险腊子口以后,在由腊子沟翻越铁尺梁将要抵达哈达铺的途中,小曹突然病了,走不动路,于沿途休息了几回,没有及时跟上队伍,掉队了。蔡畅得知后非常焦急,生怕小曹半路上死睡不醒,有被敌人俘虏的危险,不巧的是,蔡畅在走出草地后也身患重病,一连数日不思饮食,浑身疲弱无力,不得不骑着骡子坚持赶队。可她硬是不顾白个的病体。也不听别人的劝阻,当即从骡子背上下来,让饲养员老肖牵着骡子掉回头去接应小曹。老肖辛苦一趟,终于与小曹接应上了,让其骑了两天骡子,及时赶上队伍,跟蔡畅会合。
  在哈达铺休整时,小曹出于对骡子的报答之情,有几次帮着给骡子喂料时,总是先敬上一个军礼。口口声声地说:“骡子,骡子,你帮了我的忙,我沾了你的光!”有一次,饲养员老肖见状,不由嘲弄地说:“你磕头找不着寺庙,烧香也认不准菩萨。你的这条小命,是蔡大姐一路上拾回来的,你应当好好感谢蔡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