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开启中国现代口腔医学之门

2011-12-29 00:00:00陈小玮
新西部 2011年2期


  四川大学口腔学院新教学楼前,有一大片树林,每棵树上都挂着一块国内某某口腔医学院的铭牌。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目前国内几乎每个口腔学院的创办人,都是当年华西协合大学牙医院(现为川大口腔学院)的毕业生,如“中国整形外科之父”宋儒耀博士、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创建人毛燮均博士、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创始人陈华博士、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创始人夏良才博士等等。
  而创办华西协合大学牙医院的却是一个外国人,他就是来自加拿大的传教士——林则。
  
  差点被拒的传教士
  
  1884年2月24日,林则出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1900年,16岁的他高中毕业后离开家乡,进入多伦多大学牙医学院学习。
  据林则后来回忆,他上大学时,加拿大正掀起“宗教复兴运动”,大学校园也兴起“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多伦多大学牙医学院的中国西部华西传教会也在校园里开展这一活动。林则受一位教授的引导,渐渐熟悉了华西传教会的工作,并对其产生了兴趣。怀着为这项事业奉献一生的理想,他于1906年秋天,向传教会提出去华西开展牙医事业的申请。
  不过,这一申请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委员会的批准,他们的答复是,林则必须从医学专业毕业后才能得到任命,但如果他能争取到担保,可重新考虑。
  于是,利用圣诞节假期,林则向家乡的教会提出请求并得到了担保。回到多伦多后,他再次提出申请,获得批准。1907年,林则在多伦多大学牙医学院毕业,取得牙医学博士学位。为了不至于到了成都无事可做,他还到多伦多的西方医院进修了全身麻醉学。
  林则出发了。从加拿大到中国并不难,难的是从上海到成都。林则先是坐一只老旧的木船,沿长江逆流而上,一个月后到重庆,再坐了半个月的滑竿,才抵达成都。这一路陪同林则的还有他新婚的妻子林铁心(A.T.Lindsay)女士。
  当时的成都在西方人眼里有着特别的地位,四川是“中国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饶的、最具战略意义的省份”,控制了四川,便控制了全中国。而成都的特别重要性还在于它“对千百万藏民、回民以及其他土著部族的位置影响”。因此,西方国家的教会都将成都作为他们立足中国西部的首选。
  然而,初到成都的林则,似乎并不受欢迎。很多比他早来成都的传教士认为,在中国,特别是四川,只需要普通医生而不是牙科医生。无所事事的林则只能骑自行车穿梭于成都的大街小巷闲逛,情绪很是低落,他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可能有些轻率了。
  就在林则陷入彷徨之时,机会却不经意地出现了。当地一位传教士的假牙几乎要断成两半,如果不在当地修,就只能送到上海。尽管林则所需的设备及材料还未运到成都,但他还是接下了这个活儿。他用在当地找到的硬化剂、牙科橡胶及石膏,很快修好了假牙。
  从那以后,这位患者就成了林则的一位积极支持者。经过重新评估,林则被留了下来。
  
  医术高明的牙医
  
  林则到成都时,许多在当地工作的欧洲人都是很久没有得到过牙科服务,最长的已达8年之久。随着林则的医术被认可,他不得不放弃半天学习中文的计划,全身心投入牙科服务。
  在成都四圣祠街,启尔德(Kilbom)医生的仁济医院已经开办了很多年,林则开始行医后,他特意在医院为林则分出一部分房间作为牙科诊所。
  在林则的自述中,这样描述诊所的简陋:“建筑状况不及加拿大三流柴房,没有天花板,地板是泥泞的,雨后更甚,房子的屋椽被长年开放式火炉产生的油烟熏成了黑色。……小屋的一头堆放着家用的煤,木头和木屑,另一头堆放着已经损坏不能使用的中式家具。”
  一位中国女病人的光顾,让中国人对林则的医术开始有了认识。
  启尔德医生一位王姓朋友的女儿是第一个找林则看病的中国病人,她患有牙槽脓肿长达十余年,以前虽一直服药,但却无法根治。林则为她拔除了几颗病牙,并做了彻底治疗。林则请求王家女儿不要张扬治疗之事,但这样的秘密是很难守住的,因为很多来找林则的病人,都有意无意地提到了王家女儿的康复。“电话渐渐越来越多,病人也越来越执著,花去我大量时间接电话。”林则一度报怨说。
  当时,成都官宦人家的女眷如果生了病,都是请大夫上门出诊的,但林则却拒绝了所有要求出诊的电话,即使是四川总督的侄女,也要到仁济医院去看病。她每次来医院,总有大批仆人和警卫跟随,这无形中又为林则的医术做了广告。
  林则的工作得到了教会的认可,1909年,教会批准他建立独立的牙症医院,并把林则大学时的同学唐茂森博士派到成都做牙科医生。1911年春,林则刚刚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开始建医院,四川发生了保路风潮,林则夫妇只得远赴上海避难。大半年后的11月,他们重返成都。不久,牙症医院正式建成,林则担任院长。
  在当时牙症医院的墙壁上,有一幅令人捧腹的“护齿广告”:一个面黄肌瘦的老财,手捧饭碗,开口大笑,露出口中惟一的一颗蛀牙,这幅“无齿之图”,让围观者感受到自己牙齿松动的恐惧。
  渐渐地,牙症医院得到成都市民的认可,一度还开了分部。
  
  为每个县培养一名口腔医生
  
  由于人手太少,林则的牙症医院常常会因医生回国休假而临时关门,这让他萌生了就地培养医生的想法。
  1912年,林则招收了邓真明和刘伸儒两名中国学生,在牙症医院学习牙科修复工艺学。作为林则的助手,邓真明毕业后留在医院工作,成为中国最早的高级牙科技工工艺学专家。
  第二年,林则又招收了6名学生,这是中国第一期正式的两年制口腔修复工艺学培训班。这些学生白天在实验室和牙椅旁工作,晚上学习常规的学校课程,
  1917年,华西协合大学设立了牙学系,聘请林则担任系主任。两年后,牙科系扩建为牙学院,成为中国第一所以培养现代口腔医学高等人才为目的的牙医学高等学府。林则的心愿是:“为中国每一个县培养一名口腔医生。”
  牙学院的第一位学生叫黄天启,他当时是华西协合大学医科三年级学生,林则动员他转学了牙科。三年后,黄天启毕业留校任教。不久,林则等几位老师为黄天启募集了一笔留学经费,准备送她到在加拿大进修。按照当时学校的规定,学生出国留学必须先进修宗教,并取得相关学位。林则经过努力争取,几经周折,终于打破了这个规定。1926年,黄天启如愿前往加拿大,并最终获得多伦多大学牙医学博士学位。
  林则在任牙医学院院长初期,还通过加拿大教会动员了诸如吉士道博士、安德生博士、刘延龄博士、叶慈博士夫妇和甘如醴博士等许多高水平人才汇聚于成都。
  对林则来说,“华西牙学院培养出来的首先是医学家,然后才是专科医生。我不培养匠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为牙学院立下了“选英才,高起点,严要求,淘汰制”的办学理念。
  在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与牙学院的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都是一起上课,然后再分开进行各自的临床训练。毕业于华西牙学院的王翰章回忆他当初接受林则面试的情景说:林则用英语面试,问了很多问题,有的很难回答,我要想一阵才能说。最后,林则突然换成中文说:“我和你说啊,一个船在大海里航行,罗盘定了,就要按照罗盘指定的方向一直往前,不能在海里打转转。要是那样,就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你懂我的意思吗?”
  学生在读期间,成绩是按照ABCD记分,如果有一门主课得了F(fail),就得留级或转系。学口腔专业有很多的技术问题,需要做模型、画专业图、雕刻等许多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要考察学生能不能做,有没有悟性。“如果一门课最低是65分,有许多人能考90分,那70分以下可能就会算不及格。我的班上原有20多人,毕业时就只剩9人,其中两人还是上一届留下来的。”王翰章回忆说。
  几年的时间,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的教育便以“东亚第一”闻名海内外,并从1929年开始接受海外学生留学。到1934年,毕业于这所牙学院的学生同时能拿到两份毕业证书,除了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博士学位外,还能获得美国纽约州大学牙医学博士学位。至此,华西牙学院算是实现了林则当初的定位:“要以一流的牙医教育为目的,成为一个示范中心,毕业生可以和美、加各国的牙医毕业生竞争。”
  
  奠定中国口腔医学基础
  
  林则的夫人林铁心为丈夫的事业也做了很多工作。
  为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林铁心每周三天各抽出一个小时给他们上英语课,她边讲、边问,边听、边答,幽默的词句,不时会引起一阵笑声。
  有时,林铁心也会请学生去她家吃茶,或吃西式正餐,借机讲授西方的一些习俗和礼节。有一次,她在家里给学生讲餐具的用法,一位学生在切割猪排时因用力过猛,将肉带盘子一起打落在地板上。这位学生很尴尬,大家也感到紧张,林铁心却微笑着说:“这是由于用力支点不对。使用餐具有时也和临床医疗操作一样,如果在口腔内操作时手和器械的支点不当,用力失控,就会伤及病人。”
  每一年,林则都会从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留校,并把他们陆续送到国外去进修,使他们一个个成为中国各地区口腔医学的带头人。
  1939年的毕业生宋儒耀博士被送到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进修学院学习,那里是国际著名的整形外科泰斗艾伟博士所主持的进修学院。宋儒耀出色的学习表现,使他在5年以后得到了美国医学上最高的学位——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回国以后,宋儒耀开创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成为中国整形外科的开拓者。
  1937年毕业的邹海帆博士后来到美国和加拿大研修,专门和国际上的牙周病泰斗们学习并得到他们的赏识。他用钢丝录音机把上课时所有的讲演录了下来,回国后创建了我国牙周病学研究室。
  1940年毕业的王巧璋博士先后在美国波士顿佛尔塞斯小儿科研究所和纽约故根汉儿童牙医研究所进修,1948年回国后,创建我国儿童口腔科。
  毛燮均博士曾两次赴美国进修口腔正畸学,后来成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创建人;席应忠博士在美国进修后,回国参与创建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陈华教授到美国深造归国,领导创建了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后曾任该校副校长;夏良才教授赴美国进修后曾任四川医学院口腔系主任,后来又领导创建了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而林则自己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在学术上也是成就斐然。
  1943年,一位自称是大文豪托尔斯泰孙子的美国人来到兰州西北医院拔牙,接诊的是毕业于华西牙医学院的吴廷椿。那位美国病人的一颗下颌磨牙劈裂了,亟需拔除。他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中国医生,并连连声明他非常怕痛。他坐上治疗椅,吴医生在他的下颌处注射了一针。5分钟之后,他嚷着说他的唇颊变厚了,还有像木头一样的感觉。此时,只见吴医生手起牙落。那外国人非常满意地称赞说:“你比我们的美国牙医高明,拔牙一点也不疼。”
  吴廷椿使用的拔牙方法叫“下颌神经直接阻滞麻醉法”,此法被誉为牙医学四大发明之一,因由林则首创而被命名为“林则方法”,至今仍在国际上普遍采用。
  新中国成立后,教会学校被全面接管。1950年春,林则告别成都,离开中国回到加拿大。离开前,牙学院全体职工在一间大教室内为林则夫妇举行欢送午宴,这是林则最后一次在成都吃四川大餐。送别宴上,林则做了长篇讲话,回顾了他为中国发展口腔医学教育的过程,并希望这项事业能继续发展。这段讲话被录了音,一直完好地保存着。
  回加拿大后,林则一直就任安大略州牙医学杂志主编和多伦多大学评议委员会成员。1968年,加拿大安大略牙医学会授予林则终身会员资格,该学会给他的评价是:“此人不宣扬自己做过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但只要需要或责任召唤,他就会以勇气、决心和罕见的睿智担起责任……他没有为自己工作,他为事业工作,为同仁工作,为职业工作,为所生活的世界工作。”
  1968年12月8日,林则去世,享年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