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婚拆迁背后的“爱情”故事

2011-12-29 00:00:00路坦
新西部 2011年2期


  “拆迁之前结婚,我家就能多分一套房子。我也到了结婚年龄,干嘛不结?”家住西安北郊农村的李刚是近几年当地“闪婚”风潮中的一员。
  可是,结婚两年多,孩子也已经过了周岁生日,他却一直在困惑:当初自己对婚姻的选择到底是否正确?
  “我现在一点也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在工地上干了一天活,人都累成马了,人家(李刚的妻子)在电脑上看电视剧,连我理都不理。爱理不理,我烧壶水洗脚,泡杯茶一喝就睡觉了……”说起婚后生活,李刚点上一支烟,一脸的“官司”。
  李刚与妻子黄燕妮从认识到领结婚证,只用了短短15天时间。李刚说,他们村子像他这样“闪婚”的不下10对。他觉得,“闪婚”没有对错之分,只能说自己的命不好。
  
  短暂的爱情
  
  李刚1985年出生,拆迁之前生活在西安北三环附近的村子——李家街。初中毕业后,他在一家乳品公司找了一份送牛奶的工作,不久,公司里的促销员张云成了他的女朋友。
  两年前,李家街面临拆迁,李刚的父亲急了,对儿子说,“你赶紧找个媳妇,赶拆迁前把女方的户口转过来,就能多分一套房子。”
  李刚自然想到了张云。但是,当时的张云已经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李刚则暂时处于失业状态,而他们的关系还没有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可时间不等人,李刚硬着头皮将必须尽快结婚的“形势”告诉了张云。
  张云理解李刚的想法,也同意结婚,但提出了一个条件:三个月之内找到令她满意的工作。
  “我文化程度不高,在三个月里找到好工作难得很,我托朋友找关系,最后找的工作,人家觉得没有啥发展前途。”李刚说,那段时间,他没有经济来源,也不好意思跟家里人要钱,张云每天给他二、三十元的生活费。最后,张云对他说,你的想法很现实,但我不能嫁给没有好工作的人。
  李刚失恋了。他记得那天他和张云走在金花广场上时,张云问他:如果我们分手了,还能做朋友吗?“人家甩的我,还咋做朋友?”李刚说,那天他扭身走后,连头都没回。“东门附近,放的都是伤感歌,就跟给我放的一样,听得人心里憋得很。”
  李刚与初恋女友分手是在2008年的3月份。那段时间,村里关于拆迁的消息越传越紧,大多数村民已经开始在自家的庄基地上加盖房子。李刚家里也运来了第一批建筑材料。除了盖房子的事,家人谈论最多的就是李刚找对象的事儿,而且对李刚由催促已经变成了哀求和责骂。“他们关心能不能多分一套房,关心村民对我家的看法,根本不了解我真实的感受。”李刚说,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
  父母和亲戚朋友安排的相亲见面,已经让李刚感到麻木。“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见3个,那天中午,我跟一个女孩刚见完面,正和第二个女孩吃着饭,介绍人的电话就打来了,说有个女孩已经快到龙首村的肯德基了。”李刚告诉记者,两个月里,他一共相了30多次亲,有的他没有看上,有的没看上他,有的试着了解,但见了两、三次之后都觉得不合适,就再没有联系。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黄姨的出现。
  
  15天的闪婚
  
  让李刚没有想到的是,为他家盖房送水泥的黄姨,会成为给他婚姻牵线搭桥的红娘。
  黄姨给李家街多家村民送过水泥,她自然知道,李家街即将拆迁,这些村民都会在拆迁之后获得一笔数额可观的补偿款。当她得知李刚正在找对象,马上就想到自己的外甥女黄燕妮。她把想法告诉李刚的父亲后,两人约定让孩子先见个面。
  但首先来到李刚家的不是黄燕妮,而是黄燕妮的母亲。李刚的父亲虽然颇感意外,但马上就想通了:父母替孩子来相亲,事情更靠谱,成功几率更高。黄燕妮母亲走后,李刚的父亲告诉儿子:燕妮他妈人不错,女子也不会差。
  2008年6月的一天,李刚正在城市运动公园附近的一处工地上干活,突然接到一个女孩的电话。女孩说她已到工地外面,让李刚出去一下。李刚赶紧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父亲告诉他,去找他的就是黄燕妮。
  之前相亲,李刚总是穿戴整齐,兜里再揣上几百元,为的是给对方留一个好印象。可这天,因为在工地干活,天气炎热,李刚光着膀子,只穿了一条短裤。这样的形象怎么见人?李刚有些难为情,但转念一想又觉得无所谓,大不了这事儿黄了,“又不是没黄过!”他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往外走。
  来到见面地点,李刚又傻了,眼前站着两个女孩,他不知道哪个才是黄燕妮f“说真的,我当时根本不好意思问。你想,人家女孩跟你见面,你连人都认不出来,让人家咋想你?”李刚说,这情节就跟韩剧一样。
  因为分不清相亲对象,李刚只好装糊涂,一边与两个女孩聊一些不着边的话,一边将她们领回家。一进门,李刚就偷偷问父亲,哪个是黄燕妮?父亲对他说:你看哪个漂亮,哪个就是。
  此时李刚的父母已经做好了一桌饭,黄姨、黄燕妮的母亲,再加上两个女孩,大家一起围上饭桌。凭着感觉,李刚夹了一块炒鸡蛋,放到了其中一位女孩面前。女孩笑了,说他夹错了菜。坐在旁边的黄燕妮则是一脸的尴尬。
  这次见面之后的第15天,李刚和黄燕妮就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此后几个月,两人只见过一面,直到国庆期间举行婚礼。
  2009年10月,西安市政府规划修建西安城北客运站,对李家街及周边几个村子进行了整村拆迁。黄燕妮的户口转到了李刚家,如李刚家人所愿,他们多分了一套65平方米的安置房和4万多元的征地补偿款。
  
  幸福在哪里?
  
  2011年1月11日,西安北客站试运营。那天,李刚开车带着黄燕妮和刚过周岁的孩子,来到了北客站附近的广场上。
  走在这片曾经生活过20多年的土地上,李刚已经找不到一丝李家街的痕迹。不远处,几栋高层住宅楼正在施工建设。一年后,那里将是他们的新家。
  车是父亲答应给他买的。黄燕妮临产前,父亲对李刚说,你媳妇要是生男孩儿,我给你买10万元的车,要是女孩,就买8万的。黄燕妮生了个女孩,李刚开回家的便是一辆8万多元的雪弗兰轿车。
  李刚家原有两院宅基地,7口人。拆迁之后,他们一家共得到200万元的拆迁补偿款和9套安置房。李刚说,这200万里面除去盖房借亲戚的钱和按照协议付给投资商的钱,到他们手里面的只有不到100万。
  李家街的大部分村民都在拆迁后临时租房居住,李刚家在灞河边上的西航花园小区里租了两套房子,一套是父母和弟弟、弟媳住,李刚两口子住了另一套。
  李刚说,大部分拆迁补偿款都捏在父亲手里,分给他们两口子的是8万多元的征地赔偿款和正在建设的4套安置房。李刚想用这些钱找个事儿做,他听朋友说开吊车很赚钱,就想也买辆吊车,可一打听,一辆吊车40多万元,自己手里的钱还差得远。他几次张口向父亲借都吃了闭门羹。父亲说,你好好找个营生干,别胡成精了!
  但李刚决心已定,他找几个朋友借钱,凑够了买吊车的24万元首付款。吊车开回家,他也很快在附近一家工地找到了活。李刚说,他开吊车一个月可以收入15000元,除去每月还贷的8000元,还剩下7000元,这是他以前工资的5倍还多。
  因为拆迁,李刚有了车,有了房,娶了媳妇,有了孩子,还有了收入颇丰的吊车生意。但是,李刚却高兴不起来。
  “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吵架的原因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儿。”李刚说,自从结了婚,他和黄燕妮吵架就成了家常便饭。当初见面时饭桌上的夹菜事件,也多次成为吵架的导火索。“媳妇总拿夹鸡蛋说事,说我当时没看上她,看上的是她的朋友。”
  前段时间,黄燕妮因为李刚弟弟的孩子弄脏了她家的沙发,埋怨了婆婆几句。一旁的李刚看不下去,训斥了黄燕妮几句,两人又吵起来,黄燕妮一气之下回了娘家。
  “现在还没回来,我也懒得去接,一个人更清静。”李刚说,黄燕妮因为吵架已回过几次娘家,有一次还差点儿离了婚。
  每次与妻子吵架后,李刚总会找李良喝酒。李良也是李家街人,他们两人同岁,并且是从小玩到大的铁哥们儿。
  与李刚一样,李良也在拆迁之前结了婚,而且也有过30多段相亲经历。“相亲倒没啥,就是太花钱了。见一次面,请女孩吃饭最少得花二、三百;如果第一次见面觉得对方不错,下一次见面就要送女孩一个礼物,又得二、三百。”李良说,拆迁是大事,只要赶在拆迁之前让对象把户口转过来,花这点钱不算啥。
  不过,最终打动李良的,还是一位不让他乱花钱的女孩。“以前见了那么多女孩儿,都是咱为人家花钱,这个女孩却主动为咱花钱,我和她出去,她从不乱花钱。”在李良心里,不乱花钱的女孩,是踏实过日子的。
  李良和女孩相处了两个月就领了结婚证。李良说,结婚后,他们小两口有时也吵架,但日子总体上过得还算安稳。每次李刚来找他喝酒,他都要劝李刚想开一些,如今什么都有了,什么都不缺,就应该快乐幸福地生活。
  可李刚却不这么想,在他心里,“幸福”这个词似乎离他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