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0日,郭美美在微博上公开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7月27日,网友对郭美美的网络围观达至高潮:其航班行程在微博上被披露,当郭美美在当天凌晨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时,遭网友围追。这次从网络到现实的“围追堵截”亦随后在网民中间引发争议。
郭美美的“炫富”行为固然可恨,但若任凭此类侵犯事件泛滥而不加以制止,这些隐暴力很可能演化为明暴力。现代生活中的隐暴力无所不在。网络上无孔不入的人肉搜索、网络名人纯粹泄愤引发的粉丝骂战以及公共摄像头和骚扰电话对普通人生活的侵犯,都是隐暴力的经典案例。
接连而来的隐暴力事件,在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同时,也让人不得不冷静思考:是谁侵犯了我们的隐私?而打着“正义”旗号的隐暴力施暴者,何时才能脱下“皇帝的新衣”?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隐暴力具有反复性、隐藏性的特点,这种伤害没有伤痕,也不能做伤情鉴定。即使到了法庭上,法官也难以界定谁对谁错。
谁干扰了我的生活?
隐私是个现代概念,因为在传统社会,人们可以不受干扰地安静生活,只要个人生活信息不被披露出去以致造成恶果,人们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而当前的隐私权已经发展到和私人秘密不被知情权较为相近的地步,如网络隐私权所包含的身高、体重、出生地等。所以,目前的隐私权可以理解为“不想被知情权”。隐私权的内涵也已从消极被动的“私生活不受干扰”的权利发展为积极能动的“自己的信息自己控制”。
然而,尽管现代人的隐私权利外延看起来越来越广泛了,但是关于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却令人担忧。无处不在的隐暴力让现代人没有了安全感。试举一例,周建平近日因向他人出售官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