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第一夫人抱团参选的背后

2011-12-29 00:00:00丁果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20期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民众对“男人才玩政治”的概念已经不以为然
  
  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女性地位的巨变。在西方国家,女性参政已经成为一道常态的风景。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现在的德国首相默克尔,则更是一个传奇。她跨越了东西德的历史隔阂,站到了德国政坛的巅峰。
  当然,给西方女性参政带来新冲击的,当数美国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她自己是常春藤学校出身的美国精英,嫁了后来成为州长以及总统的克林顿,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第一夫人。不过,她也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因为克林顿是一个花心男人,甚至患有“性癖瘾”,以至于把白宫椭圆型办公室当成了调情场所,演出了轰动世界的“实习生丑闻”。面对“天下男人都可能犯的错误”,希拉里没有一走了事,而是选择忍辱负重,维护了丈夫的政治生命,也给女儿维持了一个完整的家庭。她处理家庭危机的模式,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因此,她先是当选参议员,随后挑战总统的宝座,之后又与奥巴马言和,担任相当强势的国务卿,成为第一夫人参政的典范。
  因此,有人认为,如今在拉美地区的第一夫人参政热潮,是由“希拉里旋风”造成的。具体而言,有危地马拉第一夫人桑德拉•托雷斯,她为了“与人民结婚”,不惜与丈夫离婚,来参选总统;洪都拉斯前总统塞拉亚的第一夫人希奥玛拉•卡斯特罗,打算“替夫参选”,赢回声誉;还有秘鲁前总统藤森的女儿,刚在总统大选中落选的藤森庆子,她曾经替代母亲,做父亲的“第一夫人”。
  其实,这种“第一夫人”参选,并非始于今日,也不仅仅在拉美,在亚洲也是如此。在拉美,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是前总统基什内尔的第一夫人,2007年当选总统,比希拉里参选总统还早。在亚洲,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的女儿朴槿惠在母亲被暗杀后,曾经担任“第一夫人”的角色,她也出来参选总统未果。
  有人批评说,这种“第一夫人”参政热潮,是要维持“家族式政治王朝”,女性参选的背后,是“男人的黑手”在搅动,是一个相同的利益集团在操作,是要维护既得利益者。这样的批评当然有其道理,因为古往今来,政治与利益集团从来没有脱钩过。
  但另外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第一夫人从“花瓶的角色”走到前台,显示了全球化的发展对女性地位的提升,无疑带来了积极正面的因素。其背后折射出来的东西——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民主机制还是威权机制的国家,民众对“男人才玩政治”的概念已经不以为然。而且,民众也普遍认为,男性政客贪钱贪色、滥用权力的倾向严重,造成了贪污腐败的问题。
  相对而言,女性政客比较了解民间疾苦,也比较干净收敛,施政不但柔性,更富有同情心,因此舆论越来越不排斥女性出来竞选,而“第一夫人”母仪天下,加上有丈夫“辅佐”,可谓“买一送一”,在施政上比一般新人要熟练得多。 还有,即使从上述的几个实例来看,第一夫人的参选动机也并不相同。有的是满足选民需要,维持良好治理;也有的是替夫出征,要争取舞台“漂白”,可谓用心良苦。
  事实上,从“夫唱妇随”到“第一夫人”披挂上阵,这种变化确实提高了女性选民的参与感。这种情况,并不限于拉美国家。即使在最民主化、最年轻化的美国,民众也有追逐“家族式政治王朝”的情结,布什两代总统的话题和克林顿希拉里夫妇的话题经久不衰,就是这种政治品牌效应的最佳代表。媒体用的词汇也是“布什王朝”、“克林顿王朝”等等。
  由此可见,拉美国家“第一夫人”的参选潮流,并不是一个很坏的事情,也不是因为希拉里的感召所致,而是其国家发展需要较长时间的政策延续,但又不抵触宪法的规定条例所需。当然,这样说的一个前提就是,这样的替代仍然需要受到民主机制和选民投票的制约,而不是封建式的“权力私相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