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她以明尼苏达州第6选区联邦众议员的身份,宣布角逐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成为这届总统选举首位女性竞选人
米歇尔•巴克曼身高不到1米6,走到哪儿都穿一双至少两英寸的高跟鞋,上台发言时还喜欢踮着脚。可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小女人”,她可是这两年美国政坛迅速蹿红的政治明星。凭借一张“毒嘴”,她时常令奥巴马政府下不来台,并因此而斩获“犀利姐”的称号。她的极右思想让她成为美国保守派的“宝贝儿”、奥巴马政府的“眼中钉”。
6月13日,她以明尼苏达州第6选区联邦众议员的身份,宣布角逐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成为这届总统选举首位女性竞选人。
28个孩子的妈
巴克曼的所有政治理念都可以从她的生活经历中找到答案。
1956年,她出生于爱荷华州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父母是挪威移民,是信仰路德教派的民主党人。13岁时,父母离异,她随母亲搬至明尼苏达州。母亲在一家银行工作,年薪只有4800美元。从那时起,巴克曼就懂得生活的不易,开始自己挣钱支付学校的午餐。那时候,当保姆每小时可以挣50美分,她整整攒了两年,才给自己买了一副隐形眼镜。大学放假期间,她曾到阿拉斯加一家鱼罐头厂打工。她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最忙碌的一天,她共清洗了280条大马哈鱼。
“我懂得每一个美元的价值。有时,一无所有可以成为最棒的老师,”巴克曼说。也正因为此,踏入政坛后,她坚决反对政府乱花钱,哪怕是她所欣赏的小布什总统,也因“外来务工人员提案”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遭到她的批评。“他在任期间花钱大手大脚,有时候挥霍无度,”巴克曼说,“而我是一个坚定的财政保守派。”
由于出生在一个传统民主党人家庭,巴克曼原本也支持民主党,1976年曾为卡特助选,还出席了他的总统就职仪式。但卡特在担任总统期间,政策走向越来越倾向自由主义,令巴克曼十分失望。尤其是当卡特表示支持堕胎合法化后,她愤怒了。在1980年的总统选举中,她改换阵营,把票投给了共和党人里根。
随着政治立场的改变,她的宗教信仰也悄悄发生了微妙变化。原先她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从小成绩优异,却没有选择哈佛、耶鲁等名牌大学深造,而是进入教会办的大学学习税法。
她的“基督情怀”还体现在她曾敞开家门,助养过23个孩子,加上自己的5个孩子,她是28个孩子的妈。有一段时间,她要同时哺育一个新生儿,照看两个蹒跚学步的幼儿,辅导两个学龄儿童,监护4个青春期少女,累得她“实在不想让脑袋离开枕头”,但她认为,那是“上帝的旨意”。
1988年至1993年,巴克曼是美国国家税务局一名律师。之后,她辞职回家,相夫教子。谁也没想到,7年后,这个全职家庭主妇竟一头闯进政坛,开始了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
让奥巴马下不来台的“毒舌”
巴克曼闯入政坛“纯属意外”。
在2000年共和党明尼苏达州议会上,巴克曼慷慨激昂地反对一项高中毕业标准计划,令在场听众刮目相看。一名参议员悄悄对她说:“如果你想参政,请告诉我。”也许是一句玩笑,巴克曼却当了真。她先是击败一名占位28年的老共和党人,获得州参议院首轮提名,接着又击败民主党和独立党的对手,成为一名州参议员。
她的成功让许多人感到意外,连她的家人都不敢相信。那一天正值4月1日愚人节,她的先生回到家,打开录音电话,听到一条祝贺留言,他一笑了之。接着又是一条。当听到第三条祝贺信息时,他才意识到,这是真的。
进入州议会后,巴克曼扮演了一个最保守参议员的角色,将自己无穷的精力投入到反对同性恋婚姻、抨击政府财政赤字、呼吁减税等事务上。在2006年的国会选举中,她以50%的支持率战胜民主党对手,并于次年进入联邦众议院,成为历史上首位代表明尼苏达州闯入众议院的共和党籍女议员。
至此,巴克曼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政坛新人。真正令她名声大震的是2008年10月针对奥巴马的一段“攻击”。当时正值总统选举前夕,她在接受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采访时说,奥巴马的家庭牧师经常散布仇视白人的言论,奥巴马受其影响,可能内心十分仇视美国,美国人民和媒体应该擦亮眼睛,搜寻国会中的反美人士。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她成为众矢之的,却也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之后,她延续“毒舌”路线,对奥巴马政府百般挑剔,极尽批驳之能事。她称奥巴马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政府是“流氓政府”,“正在把我们的国家变回到奴隶制国家”。她甚至认为,“不时地发动一下革命,是一件好事”。
她反对奥巴马的医疗改革,在科罗拉多的一次集会上号召大家“歃血为盟”,抵制到底。她投票否决奥巴马的救市计划,认为那是“无谓的浪费”。她批评政府在对待伊朗时态度软弱,认为“外交手段不应成为一个选项”。当全球都在讨论气候变暖对世界的影响时,她却说这不过是“一个骗局”,二氧化碳不是一种有害气体,而是大气的天然副产品,是地球生命循环的一部分……
她自称在华盛顿扮演了一个“敌对阵营里的外国记者”角色,她的“仗义执言”在保守派阵营里赢得一片喝彩。彼时,美国的“茶党运动”风起云涌,其精髓与巴克曼十分吻合,双方毫无悬念地走到一起,彼此惺惺相惜。2010年7月,巴克曼在联邦众议院发起成立“茶党党团”,从此以党团领袖自居,并被外界冠以“茶党女王”的称号。目前,该党团有53名成员。
佩林的“接棒人”?
巴克曼的极端言论令自由派人士觉得既可笑又可怕。
“巴克曼现象”也许并不难解释。她也不是一个特例,早在奥巴马竞选总统时,就已涌现出一个保守主义“女性军团”,除巴克曼外,包括著名时事评论员米歇尔•麦尔金和安•库尔特,当然还有萨拉•佩林。长久以来,右翼政治是一群白种老男人玩的游戏。自从共和党丢了白宫、又丢了国会之后,这些华盛顿的“银发一族”已成为旧时代的标志。“女性军团”的出现,令保守派阵营眼前一亮。
这些女人操着外地口音,身上别着“门外汉”的标签,却带着母性的爱国主义和朴素的家庭智慧,关键时刻“出拳”毫不手软。这样一股清新之风,令保守派欣喜若狂。它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在2008年可见一斑。当约翰•麦凯恩出人意料地选择佩林作为竞选搭档时,引来全国人民“集体围观”。那一刻,政治舞台成了秀场,共和党在热闹中实现了“另类重生”。有人揶揄道,这不过是“给丑陋的政治换了一张迷人的女人面孔”。
当然,“女性军团”并非共和党自编自导的一场“闹剧”,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根源。经济的不景气,政府的无作为,令民间怨气丛生。正如加州大学政治学教授肖恩•鲍勒所言,这些女人不过是“触动了草根阶层的伤痛,向原本已经填满了火药的人群扔了一把火而已”。
在与自由派的舌战中,她们利用自己的女人身份,巧妙地扮演了“弱者”的形象。在支持者眼里,她们是“说真话的人”,也正因为说了真话,才备受媒体攻击和嘲笑,这反过来证明了她们事先的自我设定——“我是受害者”。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她们越是受到舆论打击,斗志就越昂扬,说话就越偏激,人气就越高。
如今,巴克曼已经宣布角逐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她的“前辈”佩林却还没有动静。
虽然在上届总统竞选中失败,但她一直保持着热度,并没有像她的搭档麦凯恩那样“退隐江湖”。
不过,如果她要竞选新一届美国总统,前景未必光明,最大的障碍是她目前没有一官半职,基本上已沦为一个象征性的政治偶像。她之于总统竞选的意义也许只在于:为共和党再挑一名极端保守派竞选人铺路。现在看来,她是在为巴克曼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