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气作家、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北杜夫10月在东京去世,享年84岁。北杜夫出身医学世家,青年时期弃医从文。作品《翻车鱼航海奇遇记》混搭严肃文学与荒诞恶搞;《在夜与雾的角落里》获颁芥川龙之介奖;时代巨著《榆家的人们》更被三岛由纪夫誉为“首次拥有市民性的日本文学”
北杜夫本名斋藤宗吉,父亲是大正及昭和初期的著名诗人及精神科专家斋藤茂吉。宗吉1927年出生于东京赤坂区青山南町,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的他,痴迷于昆虫采集,和父亲的关系却不甚融洽。对于他来说,一代名医兼大诗人的父亲,是生活中恐怖的“响雷”。
上高中后,北杜夫参加乒乓球社团、挑战日本阿尔卑斯山脉,过着健康青年的生活。据他在随笔中的回忆,他对文学的兴趣始于二战及战后的混乱时代。当时学校一位老师翻译了托马斯•曼的小说,让他第一次接触到这位文豪的作品。其中《托尼奥•克律格》、《魔山》对他的影响特别大。
回到家中,宗吉慢慢发现父亲所作短歌的魅力,多了一份对文学前辈的敬意。高中毕业时,内心充满文学梦的宗吉被严命报考医科,心怀对父亲的恐惧、尊敬、排斥等复杂感情,他最终选择就读仙台市东北大学医学部。
大学毕业后,北杜夫回到东京,在庆应义塾大学实习。在校期间,他对文学热情不减,并在同人杂志《文艺首都》上连载了长篇小说《幽灵》,后自费出版。
为了走出父亲的光环,他给自己起了笔名“北杜夫”。“北”源自居住过的北方城市仙台,“杜夫”则典出托马斯•曼的作品《托尼奥•克律格》。1958年,北杜夫以船医身份随日本水产厅调查船出海,从印度洋航行至欧洲,全程历经半年。两年后,他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出版了《翻车鱼航海奇遇记》。这是一部带有美式幽默的荒诞游记,在日本文学中几无先例,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
发表荒诞游记的同年,北杜夫写出长篇小说《在夜与雾的角落里》,并因此获得第43届芥川龙之介奖。小说描述了纳粹统治下一名精神科医生的悲惨遭遇,分析了纳粹主义和精神疾病的内在关联。笔触沉重冷峻,全然不见成名作的幽默。这种写作上的“两面性”很像同时代的另一位名家远藤周作。两人私交甚笃,著作也都畅销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
受托马斯•曼名作《布登勃洛克家族》的启发,北杜夫于1964年发表了《榆家的人们》。小说以父亲斋藤茂吉为原型,描写了明治、大正、昭和精神科医师榆家3代的历史。书中所述关东大地震、医院大火、太平洋战争均是斋藤家的经历,巨大的时代洪流跃然纸上。三岛由纪夫曾给予盛赞:“日本文学首次拥有了真正市民性的作品。能够证明小说正统性的,惟有市民性。”《榆家的人们》最终获得“每日出版文化奖”,并于上世纪70年代被NHK改编为电视剧。
北杜夫壮年时期患上躁郁症,情绪在抑郁和狂躁间波动,时而像“安哥拉兔子”般安静,时而疯狂地投入股市、进出赌场,直至破产。身为精神科医师,他毫不忌讳地在随笔中调侃自己的病情。大作家这么做,对改变社会对精神疾患的刻板印象起到很大的作用。
北杜夫曾自封“翻车鱼•马布斯共和国”主席,领土就是自家院落。当时,随笔家兼动物学家畑正宪在北海道经营“动物王国”,照料着各地来的无主动物。北杜夫在与他的对谈中热情提议“共和国”与“动物王国”结为联盟并从日本独立,估计当时也正处于狂躁的状态。
小时候对自然和昆虫的兴趣,直到晚年也未曾消减,有时他为了看昆虫标本,甚至拖着病体离开东京。过世前约一个月,长野县的一位昆虫收集家发现了新品种的艳金龟,因两人都痴迷于昆虫采集,又有同窗之谊,收集家特为甲虫取了含有“北杜夫”发音的拉丁语学名——Manbou(翻车鱼)。对此“献名”之举,北杜夫表示“极为惭愧,但又深感荣幸。这种艳金龟是我特别喜欢的!”
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东京,早年也曾百草丰茂。少年北杜夫就生活在这样的东京,培养出了对昆虫的痴迷和独特奇诡的想象力。此刻,他终于可以终日拿着捕虫网,在自己的共和国里忙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