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恋爱的理由》遇不到好男人?

2011-12-29 00:00:00雨宫萤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40期


  上个月《参考消息》上有则新闻:日本30代(30-39岁)适婚女性,未婚率高达38%。数字暂且不能确定真假,有一点却是真的:不结婚的女人越来越多了。不仅仅是日本,中国也一样。
  不结婚有两层含义:嫁不出去,或者不想嫁。前者暗合这几年炒得沸沸扬扬的“剩女”概念,连我姥姥都知道,为了相亲把整个城市所有上点档次的西餐厅椅子都坐过一遍还待字闺中的,就是被剩下来的女人。可现在更多的女人是压根就不想嫁,连恋爱都懒得谈。这种女人曾经被视为离经叛道,小区里的三姑六婆一定要在背后嚼嚼舌根“老姑娘脑子都坏掉了”,今天她们却越来越理直气壮,在声势和数量上都不遑多让,眉宇间隐隐含着男人是包袱、要甩掉时决不能手软的大义凛然。
  日剧《我无法恋爱的理由》这一季开播前,打出的旗号是日版《欲望都市》,号称要从社会学意义上解构城市女青年的心态,找找原因:为啥这么多漂亮姑娘都不愿意谈恋爱呢?
  为此,第一集开头特意仿效纪录片,煞有介事地弄了一堆数据抽样调查分析,然后再依样画葫芦,每种典型心态都塑造一个女主角。不消看完3集,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制片方煞费苦心,找来的3个女主角要么魔鬼身材,要么笑容甜美,最不济的也会嘟着嘴撒娇卖萌,年龄最大的不过26岁,更年轻的还能做一手好料理。反观剧里出现的男性角色,个个其貌不扬也就罢了,性格也堪称千疮百孔,甚至已婚,直让人觉得这些上进乐观的好姑娘要是配给了这些男人,那才是没了天理。到这一步,这部戏已经脱离了现实。
  现代人的两性关系里,总带有一种角力感。一段恋爱,特别是青年男女的恋爱,谈起来总要包括两个层面,自己用的和给别人看的。一天24小时被严密精准地分割给了工作、睡觉、上下班、解决各种生活需要的时间块,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可怜巴巴地为恋爱挤出来的那点时间,不是奢侈品是什么!而用过奢侈品的人都知道,它的特质就是好用且名贵,里子面子都要兼顾,另一半也一样——他(她)是个活生生的、证明你自己魅力指数和眼光层级的超大号奢侈品,时时刻刻向你的亲朋好友展示着你的品味,预示着你可能的未来生活。
  对于女人来说,这种感觉可能更为强烈一些。《我无法恋爱的理由》第一集里,有句话是女孩之间分享的密语,“女人间的友情比切下的火腿更薄。”这句话游走在道德不正确和心领神会窃笑间的微妙地带,触动着女孩们敏感的神经。女孩之间,往往依靠一种精巧的平衡而得以维系着或亲或疏的关系,这种平衡不足为外人道,却是由利益、嫉妒、依赖和默契等等情愫幻化成的一条极细的钢丝,女孩儿们在上面跳着娴熟的舞蹈。而对另一半那种若有似无的细细打量与比较,是这条钢丝上密度最高的那条筋。
  现实情况是,女人们觉得自己都是鳄鱼皮的Hermes,但男人们却连个LV都算不上,偶有一个Tod's,也必然轮不到自己。这个世界多的是待价而沽自恃矜贵的女青年,一眼望去,却都是灰头土脸配不上自己的男人,单身女青年最爱的口头禅就是,“遇不到好男人啊。”
  是真的遇不到吗?
  微博上有个流传度极高的段子,“新世纪女性要求: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新房,斗得过二奶打得过流氓。”一个闺蜜在MSN上把这段话发给我,附加一句,“我要什么都能干了还要找个他干嘛?就为了斗二奶?”她没说完的话是,这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藏在潇洒下面的,是和广大单身女青年一样,对男青年们深深的失望和对自己由衷的自以为是。所以,我反过来问了她一句,“你真的会下厨吗?你这辈子写出过代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