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自信人生
一个认为自己的一生波澜壮阔的女性,自信心如此“爆棚”,让人刮目相看。
谁也看不出她的年龄,她的年龄其实和我已经很接近,但在荧屏内外或舞台上下,谁又能看得出她已年过半百呢。她并不避讳自己的年龄,因为她有足够的自信。
能够在骂声中成长、能够在酸甜苦辣的人生中不断找到自己价值的增长点、能够在秦城监狱呆过之后却从不就此消沉、持续保持旺盛精力和神采的女性,绝非等闲之辈。
她就是刘晓庆。
从配角到主角,到当红影视明星,她的形象伴随我们走过了80年代。她创造了很多那个时代的“第一”,备受非议,但依然受到万千宠爱,依然吾行吾素,神采奕奕,一往无前。
易立竞笔下的刘晓庆,比起之前其他媒体的报道,多了很多的率性和真诚,她从不把自己当成弱者,不由得要给这样的现代女性更多热烈的掌声。
名垂青史做甚,把握和享受当下人生!
——杨锦麟
(资深媒体人、香港卫视执行台长)
《刘晓庆 我的人生波澜壮阔》
有的人永远需要别人关注,永远需要被别人聚焦,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红一时容易,红一世相当的难,刘晓庆是个锤不烂的铁豌豆,算是个人物。
——我是上官琳
(新浪网友)
《郑幼卿 不妥协的监督员》
一名国家公务员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尚需如此艰辛,由此可以想象一般上访人员维权之路何其痛苦……解决问题不得不靠“写信”和“上访”,这难道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显微牙医(新浪网友)
每个人多肩负一点社会责任,每个人就能多享受一点社会生活。覆巢之下无完卵,不要以为那些阴暗真的事不关己—他们都是大环境的一部分。
——DrShef(新浪网友)
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把恶想得过于强大,于是成为了纵容恶的一分子呢?
——闾丘露薇
(凤凰卫视主持人)
《“被拆迁户”阎连科》
这就是现实中国,不需要什么魔幻现实主义,因为它本身就是魔幻的、现实主义的。这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荒诞,而且是两千年有文字记录的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见到过的荒诞。
——马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应该说,现实远远比文学复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拆迁户,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面对世界的废墟和自己心灵的废墟无所适从,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痛苦地面对着暴力拆迁,价值观、人生观轰然倒塌,如果你不选择自焚,你就选择废墟,或者废墟上疯长的野草。
——右耳啊哟(新浪网友)
用理性对抗谩骂
本刊记者曹林华
不久前,被孔庆东称为在中学任教时的得意门生的许知远,在无意中看到孔庆东的节目《孔和尚有话说》时,不由得留意了一会儿。但他终究没有把节目看完,“说话毫无逻辑性。”
许知远怎么也不明白,曾经那个让他对文学产生兴趣、给他思想启蒙的老师,现在“为什么不自重,变得胡说八道,如此不可理喻”。
这是许知远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表达的不解,其实,很多人也有这样的困惑。本月2号,有同事在选题会上提出来可以采访孔庆东,因为我们从未报道过他,由于其他同事抽不开身,最后我便领命。
随后,我便接触了孔庆东的同学、朋友、学生以及他的老师等,试着去回答许知远的疑问。
经过几天的外围采访,我觉得自己已经系统地认识了这个人。就如许知远所说,孔庆东从80年代到现在的转型,正好跟当下中国的转型吻合。
于新闻而言,如果没有采访到当事人,便是不成功的。但考虑到孔庆东曾对南方报系有言在先——他曾在节目里说,南方报系都是汉奸媒体,记者一个个拉出去枪毙,他一点也不心疼。
为此,从接受采访任务起,我就一直在纠结,到底要不要接触他。在和同事商量后,还是决定约访他,11月7日下午,我拨打了他的电话。
电话接通后,我说:“孔老师,你好,我是《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想在你方便之时去拜访你。”可还没等我把余下的话说完,他就吼道:“去他妈的,我不接受你们汉奸刊物的采访。”啪一声,便挂掉了电话。
这是我不曾想到的,尽管我在他的节目中见识过他的谩骂功夫。更令我意外的是,他竟然还在微博上炫耀其骂人之事。
在此,我有必要把事实写明。当时,他只是骂了一句“去他妈的”,微博上所谓的“排比”的后面两句,都是他后来的演绎。当然,我强调的是事实,而不是认为他骂人有理。
没过多久,孔庆东回了我一条短信:你们刊物得罪我大大的,我不可能接受你们的采访,这与你个人无关,望你谅解。我回了一条:不管如何,也不会影响我对任何一个个体的尊重。
这些信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庆东一贯的表演性——夸大事实。用其就读北大中文系时的班主任温儒敏的话来说,他非常懂得如何在与读者互动中形成某种“气场”,表达自己的情思,而围观者与“粉丝”也在抢占“沙发”和唇枪舌剑的嬉闹中,得到情绪的宣泄。
而他的另一位朋友则认为,孔庆东开创了一种媒体式的行为艺术。
此事在微博传开之后,很多网友及朋友问我,孔庆东公开羞辱你,为什么不回骂、起诉他?
我不谩骂,并不代表我不愤怒,我不性情。我只是更愿意用理性来对抗谩骂,用善言对抗恶语,那才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姿态。
谩骂谁不会呢?但那只是一种如同动物发泄本能般的行为艺术,我们又何必较真。再者,一个人得有多可悲,才会把谩骂当成炫耀的资本并以此津津乐道。更何况,这还是一个到哪都特别喜欢强调自己是孔子第73代子孙的人。
这一事件发展到现在,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各路媒体纷纷报道,而据说在北大学生中,甚至出现“倒孔”与“挺孔”两派,更有消息称已有学生联名致信校方,要求解聘孔庆东的北大教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主流,还是不希望斯文扫地的。至于“联合媒体攻击他”之类的阴谋论猜测,更不值一驳,只是小人常戚戚而已。
另外,近日网络上流传的所谓我发给孔庆东的采访提纲,实为他人杜撰。我是有一份采访大纲,但孔庆东先生的咆哮,让这份采访大纲根本没有和他见面的机会,更何况孔先生之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