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作者用喜剧因素写悲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穷酸、迂腐而又淳朴、善良的封建社会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而孔乙己人物本身的形象丑与艺术美的成功结合,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文中对背景环境的描写使用了多角度描写的艺术手法,这些高超的艺术手法使《孔乙己》当之无愧的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关键词: 孔乙己;艺术特色;艺术手法
《孔乙己》是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主人翁孔乙己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鲁迅先生把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穷酸、迂腐而又淳朴、善良的封建社会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鲁迅先生高超的艺术手法也始终被我们津津乐道。
一、用喜剧因素写悲剧的艺术手法
《孔乙己》是一部悲剧,但是鲁迅先生在刻画悲剧的过程中却融进了幽默夸张的喜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文中的“笑声 ”就是利用了喜剧因素写悲剧的艺术手法,使悲剧更加深刻。笑声,本来是喜剧的因素,鲁迅先生却是用一连串的笑声,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和强化孔乙已的悲剧。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声中出现,又在默默无声中死去。他的一生,只是给那些无聊的酒徒带来一些谈笑的资料,众人的每一次哄笑,都是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建立在他的悲剧之上。而那些笑声,也使得无论是被笑的孔乙已本来的悲哀,还是嘲笑孔乙已的那些麻木不仁的人以及整个社会,都暴露出更深层次的悲剧。
孔乙己想要依附的那个阶级已经没落了,他信守的封建阶级的礼教与等级观念的教条已经腐朽,但他依然毫无知觉,还自命不凡,摆出一副知识分子的臭架子来,或掩盖自己的烂疮疤,或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于是他的一言一行,无不成了笑料。他的臭架子摆得越神气,人们就笑得越响亮,这里的喜剧性形象并不能给读者留下以畅快的感觉,相反读者对孔乙己成为被嘲弄的对象感到悲哀。
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实质上是拿他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在咸亨酒店里,听不到叹息或哭泣,自始至终只能听到一连串又尖又冷的笑声,不但笑孔乙己的该笑之处,还笑孔乙己的不该笑也不应笑的种种不幸。伤疤、落第、被打断了腿、被挤出了人寰,全都成了笑柄,由此而发出的笑声,是最令人悲叹、掉泪的。可以说,这种笑声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罩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却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倍增其哀,使作品更耐人寻味。
二、孔乙己形象丑与艺术美的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小说的人物应有立体美的享受,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既有美的也有丑的。但是,通过艺术家的处理,生活中的丑形象也可以转化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这么一个集生活丑和艺术美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从客观上看,孔乙己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都可谓丑陋不堪了。鲁迅在作品中这样描绘孔乙己:“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活脱脱是一个叫花子的模样!这么一个人物,内心世界也不怎么光彩,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下,他已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然而尽管他贫困不得志,却仍然没有忘却“读书人”的身份,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还满口的之乎者也,虚荣至极。甚至沦为窃贼,还在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申辩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真是自欺欺人,迂腐到了极点。这么一个人物,如果站在你面前,你能说他美吗?你能说他可以引起你的审美感受吗?但读罢这篇小说,掩卷长思,又令人难以忘怀,我们不得不惊叹艺术家鲁迅把握生活、概括生活、表现生活的高超技巧,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个形象的艺术魅力。
首先,孔已己形象的艺术美表现在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作品写孔已己喝酒付钱时是“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极其精当,使得孔已己的穷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再如写孔已己给孩子分茴香豆快要分完时的情节:“孔已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子又看一看,然后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直起身”的动作,“看一看”的眼光,还有“摇头”的动作,加上引用《论语》的句子,将孔已己的迂腐可笑描绘得淋漓尽致。
其次,孔已己形象的艺术美还表现在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性上。有人说:“美就是典型。”可以说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是艺术美的重要标志。艺术家把生活中的丑加以典型化,就是把它的形象与本质、个性与普遍性加以高度地统一,具有揭示人类历史规律和生活真理的意义。分析孔已己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侵蚀着读书人的心灵,使他们迂腐不堪,成为废物、笑料。像孔已己这样的人物在当时何止一个,所以说,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因为典型也体现了艺术美。
再次,孔已己形象的艺术美还表现在作者进步的审美理想。鲁迅先生塑造孔已己这个形象时,在对丑的形象的批判和否定的同时,也蕴涵着对美的社会和美的人生的渴望,使人们从审丑中更懂得审美,去追求美,去塑造美。文章结尾对孔已己的死的猜测,也更显示了当时人们的冷漠,简直到了令人忧愤的地步。可以说,这是一篇在愤怒声中讨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社会的战斗檄文,表达了作者的审美理想。
三、对背景环境的描写使用了多角度描写的艺术手法
首先,作者从小伙计的角度,展示了孔乙己生活的场所——咸享酒店。咸亨酒店就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各色人等在这里汇集、亮相。掌柜是一副凶脸孔,自然很难对付,小伙计只好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小伙计不会在酒里掺水,不会投机取巧赚黑心钱,差点被赶走。长衫主顾有钱,很是阔绰,踱进酒店,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相貌平平的小伙计也侍候不了。短衣帮说话唠唠叨叨,生意上缠夹不清,还要亲眼看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壶底里有水没有,然后放心,这种严密的监督,使小伙计很为难——要么得罪掌柜,要么得罪短衣帮。于是,我们从小伙计的角度看到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理解,没有同情,更没有关心和爱护,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其次,作者从酒客们的角度,展示了一个人物社会生活的大背景。同样是底层社会的看客,其实他们并不比孔乙己好多少,他们和孔乙己一样站着喝酒,可是一看到孔乙己到店,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竭尽奚落、嘲笑、挖苦之能耐。但是,他们没想到自己也和孔乙己同样处在社会的底层里生活,这种无知和麻木也充分表现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百态。
综上所述,作者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艺术手法刻画出的背景环境,衬托出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不但深化了小说的社会意义,暴露了封建思想意识对各阶层人们的毒害,鞭笞了丑恶的社会现象,而且使作品更具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夏传才.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选读(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