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之“三思”

2011-12-29 00:00:00董桂兰
成才之路 2011年15期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教师总是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其实,我们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看成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容器,而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主动认知过程。因此,教师应成为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性实践者,这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故而,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要做到“三思”。
  一、思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数学教师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排特点,知识的呈现形式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与前后的知识有怎样的联系?教学难点难在哪?是难在所要学的知识比较抽象,还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这些都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而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目的。
  二、思教师的施教过程
  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知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就需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对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是否从学生的发展空间作为出发点;是否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是否采用了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教学中,我先采用了“出示例题——分析条件问题——引导找出全等的条件——总结规律”的模式。训练题目是书上有什么就做什么,从没有想过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尽管对概念掌握得比较熟练,解题正确率也很高,但经过测试后,学生们的正确率只有80%。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为什么我紧紧抓住找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等量关系式进行教学,学生们会解答书上的问题,却不会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经过反思,我终于明白,我只重视了学生学会找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知识点,急于把规律抛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认识与理解还没有达到理性的高度。因此在重新设置这节课时,我真正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由此更好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三、思评价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反思评价学生要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扼杀一部分有个性的学生的发展。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不断进步。
  
  (唐山市丰南区经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