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东西,总能让人流连忘返,由衷地喜欢。数学,是一个由符号、概念、命题编织成的抽象的王国,一般人认为,数学很难与美丽联系在一起。也时常听到学生说,数学枯燥无味,整天不是计算就是证明,不胜其烦。这其实是没有真正了解数学,没有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它还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语言,是一个充满想象,充满生机、智慧和美丽的广袤天地。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也曾不止一次地提出:“数学是美的。”数学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也许是美在它用几个字母符号就能表示若干信息的简单明了,也许是美在它大胆假设和严格论证的伟大结合,也许是美在它对一个问题论证时殊途同归的奇妙感觉,也许是美在它让数学家耗尽终生论证定理的锲而不舍,抑或是美在它在几乎所有学科中的广泛应用。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花园,欣赏数学之美吧!
一、源头之美
数学最早的起源,大概来自古代人们的结绳记事,一个一个的绳扣,把数学的根和生活从一开始就牢牢地系在了一起。后来出现的记数法,是牲畜养殖或商品买卖的需要;古代的几何学的产生,是为了丈量土地。到了近代,一棵参天大树,一朵飘浮的白云,一片降落的雪花,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相似。数学家波努瓦·芒德勃罗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从而创立了分形几何学。
数学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理性地揭示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规律,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可以这样说,数学是取之于生活而用之于生活的。
二、简洁之美
无论是数学概念、公式和法则的广泛适用性,还是数量的逻辑系统性,或是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无一不以它所特有的精练的数学语言、严密的逻辑体系、抽象的字母符号向我们展示出数学简洁美的魅力。
数学的简洁,不仅使人们更快捷、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精髓,促进自身学科的发展,也使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通用性。目前,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已经成为所有科学的语言和工具。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二进制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试想,任何一个复杂的指令,都被译成明确的01数字串,这是多么伟大的构想!可以说,没有数学的简洁,就没有现在这个互联网四通八达、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三、对称之美
对称是美学的基本法则之一。中国的文学讲究对称,这一点可以从历时百年的楹联文化中窥见一斑。而更胜一筹的对称,就是回文了。苏轼有一首著名的七律《游金山寺》,便是这方面的上乘之作。而数学中,也不乏这样的回文现象,如1×1=1,11×11=121,
111×111=12321,111 1×111 1=123 432 1,
111 11×111 11=123 45 321,根据这一规律可以巧算出:111 111 111×111 111 111=12 345 678 987 654 321。学生对回文数这一特殊结果,大都觉得非常惊讶,感叹数学的对称美。
再如,我们运用数的和谐,组建了数学金字塔,其中杨辉三角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般形式如下: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105 1
1 6 1520156 1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其余的数则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的和。它常常用于二次项的n次方去括号各项的系数。现在,在软件编程上也已经有了重要的运用。
数字的对称是美妙的,而数学中,几何图形中的对称是最常见的。比如圆,它的绝对完美性、和谐、稳定,使人身心舒畅;抛物线、双曲线等,平滑的曲线带给人们优雅的享受,又如天平般公正、严明,不偏向任何一方。众多的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等都赋予了平衡、协调的对称美。
四、艺术之美
在艺术领域,也处处散发出数学之美。
日本雕塑家潮惠三喜欢用几何和拓扑学来创造自己的作品,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分割雕塑用的花岗岩。他说,数学是宇宙语言。
被尊称为男性美典范的阿波罗雕像,人们发现他的腰部、膝盖、喉结、面部、手臂等处都是“黄金分割点”。达芬奇的著作《蒙娜丽莎》的脸符合黄金矩形,而《最后的晚餐》也应用了这样的布局。
即使在文学上,数学同样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美。例如,一首名为《爱的定义》的诗:像直线一样,爱也是倾斜的/它们自己能够相交在每个角度/但我们的爱确实是平行的/尽管无限,却永不相遇……爱情,向来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一个名词,作者用人们都熟悉的平行线,借助数学丰富的意象,巧妙地向人们准确地传达了自己的意思。
五、悬念之美
许多数学问题像是蒙了一层面纱,让人不能一眼看穿,需要运用各种方法,一步步求解,最终揭开这层面纱,得到一个清楚明白的结论。而数学的乐趣,就在于人们抱着探求事实真相的态度,满怀好奇的求解过程和最终真相大白时的快感。
比如,著名的四色猜想。这是来自于工作的猜想。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在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时,发现了这种有趣的现象: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公共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这个结论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格思里和弟弟研究了很久,并请教了当时许多数学家,都不得其解。1872年,英国著名数学家凯利正式向伦敦数学学会提出了这个问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一流数学家加入了“四色猜想”的证明。1878年~1880年,数学家肯普和泰勒两人分别提交了证明“四色猜想”的论文。然而,11年后,数学家赫伍德却通过精确的计算证明了肯普是错误的,1946年,加拿大数学家托特又举出反例,否定了泰勒的证明。
“四色猜想”至此留给人们更大的悬念。直至1976年6月,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伊利斯诺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 200个小时,终于完成了“四色猜想”的证明,从而使“四色猜想”成为了“四色定理”。
总之,数学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般枯燥乏味,它不是定理公式的累积,而是一门美的科学,有着迷人的魅力,会引得无数英才竞折腰!
(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