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还是成功的开始。学生一旦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解决它的欲望,就形成了“问题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收集该问题有关的信息,能有效激励他通过自主分析思考探索来解决问题。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学生理解误区引导学生质疑
有时学生在死记概念的基础上处理问题往往会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应适时抓住这点,激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例如:人加速跑下斜面,若要光滑斜面上的木板保持静止,人和木板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如何?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学生回答:“人相对斜面加速跑下,他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与他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马上就有学生质疑:“木板若要保持静止,必定受到人对木板的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与人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人受到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很多概念模糊的学生皱起了眉头,也有些学生开始争论。抓住这样一个常规的错误,让学生充分质疑,不但能够彻底解决学生对摩擦力方向的理解,而且加强了学生的辨正思维方式。
二、合理论证引发质疑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经过了详细的论证,却没有得到正确的结果,产生了疑惑。利用物理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来思考,能使许多被“正常化”的物理事件再次遭到质疑。例如:一端固定于某点的轻绳,另一端连接一个小球,水平抛出小球,当绳子绷直以后小球做圆周运动,求小球到达最低点所具有的速度。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经过详细的论证:首先小球做平抛运动,绳子绷直后小球受到拉力和重力作用,拉力不做功,整个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看似严整的分析过程,却隐藏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将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然后又将正确的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学生马上质疑:“老师,你沿绳子方向上的速度怎么突然消失了?”学生看似合理的推导往往是“想当然”的,习惯于运用机械能守恒来解决常规问题,碰到一些特殊问题则出现了错误。通过类似问题的锻炼,加强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能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合理质疑。
三、课题研修活动过程中引导质疑
在学生课题研究活动中,当学生不知道质疑的时候,教师要引发学生质疑。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的课题研究活动后,学生提交报告说: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很显然,学生只是简单的依据课本所学到的内容给我提交了一个结果,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你试过很光滑的情况吗?”学生在我的提示下又进行了研究,之后跑来高兴地告诉我:“老师,教科书是错误的,我在光滑的玻璃上用光滑的小车做实验发现,摩擦力反倒增大了。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到问题的实质。这样,在长期不断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质疑能力必将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带领学生进入“物理”的大门。
(迁西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