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

2011-12-29 00:00:00付桂芳
成才之路 2011年15期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一种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充满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整合,尤其是抓住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师”与“生”这两个主体,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佳教学效果,进行探索,使得教学过程走向“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互动整合。这种互动整合,通过学生的读、想、练和教师的讲,能充分体现出来。
  德国科学家高斯说:“学习的关键是思考,思考,再思考。”在学生自学的过程,教师应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的内在联系,并提出新问题。例如,在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要三个文明一起抓”时,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准确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分析、设疑,使学生明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物质文明是基础,反映了人类生存的能力和水平,它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保证。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杠杆,政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将为物质文明提供良好的制度条件和政治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展现着人类社会思想生活和精神面貌,它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学生们经过积极思考和讨论,准确把握其内在联系,便可得出结论(由学生概括):三个文明共同构成社会文明体系的有机整体,每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会受到其他两种文明之间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每一种文明建设,又都影响着其他两种文明的建设。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三个文明一起抓,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提出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互动式”教学法中,教师的“讲”也是一个中心环节,不是可有可无的,“讲”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讲”就是对知识的关键及疑惑之处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所谓的“拨”,就是质疑解惑,也就是疑难之处,要引导与帮助学生透彻理解,通过“拨”达到悟与通,使其豁然开朗。例如,讲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时,“缓和”阶级矛盾与“调和”阶级矛盾,便是关键的词语,就要点准,“缓和”是指程度,“调和”是指性质,两者不能混淆,因此只能用“缓和”,不能用“调和”。对于疑惑之处,还可用设疑、提示、举例、反诘或辨析等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知道学生在哪些问题上有疑惑,在何时会产生疑惑,做到心中有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形成的过程,是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的,认识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根据这一原理,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采用多种方式设计多种题型进行练习。例如“课堂练习”,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正误题、简要说明、材料分析题等。练完后,或在学生间相互交换批阅,或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本节课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解分析,从而通过这些活动将现实材料、时政热点、社会问题都融入到具体实践练习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掌握了知识。
  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课堂教学有了初步的改观。首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自学能力大大增强,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其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而且学生的发展前景看好。
  综上所述,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应在切实掌握和运用好“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更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努力搞好教学工作。
  
  (大城县大流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