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会计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11-12-29 00:00:00张蓓
成才之路 2011年21期


  摘要:当今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中职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本文借助在当今矛盾日益突出的中职教学中,以中职会计教学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为例,折射出中职教学“变则兴,不变则衰”的道理。
  关键词:中职会计;问题;对策
  
  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现仅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的现状
  1. 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由于教育观念和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目标与大学会计教学目标混淆,不少中职会计教师依照对大学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来对中职会计学生进行上课。
  2. 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
  受客观条件和传统观念所限,课堂上教师大讲生硬难懂的会计理论,一味地灌输;课后学生大量做会计分录,把学习会计的过程化为“课堂听讲题,课后去做题,考试就答题”的题海模式,缺乏对会计学原有魅力的体味和认识。殊不知,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周围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纯理论的教学方法,不仅会造成学生逐渐对会计这门课丧失兴趣,而且培养的都是“眼高手低”的学生。不会会计实务的实际操作,学生的就业情况可想而知。
  二、中职会计教学的创新
  1. 改变精英教育,善待每个学生;放下“成才”观念,培养生存能力
  中职会计学生不同于大学会计学生,不是培养会计学方面的高端研究人才,而是把会计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中职会计教师应以这种教学目标为主,想方设法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会计课的兴趣,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重点是会计操作技能的培养。
  2. 创新会计教学方法
  (1)专业词语简化法。
  ①顾名思义法,即望文生义法。比如:我们讲什么叫“实收资本”?书中解释道——是指企业按照章程规定或合同、协议约定,接受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教师没必要让学生死记定义,应尽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可从字面上直接解释为——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本金即为“实收资本”。
  ②形象解释法。用生动有趣的事例来讲解生涩难懂的会计知识,既可提高学生兴趣,又可加深记忆易于理解。比如:外购固定资产可分为两种——其一是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其二是企业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待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照本宣科的教法毫无教学效果,用生动的形象教学法是真正的“寓教于乐”。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好比“胎生动物”如小牛。而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就好比“卵生动物”如小鸡,是由蛋经过一定时间的孵化而形成的。
  (2)真实生活渗透法。
  ①基层生活直观法。在讲有关会计凭证的填制时,讲得再动听也不如实际拿出真实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手把手教学生如何填制凭证。
  ②社会案例联系法。应注重在讲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利用案例来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像现金收支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得“白条顶库”,不得设置“小金库”,不得非法套取现金等。教师可以分别举社会上的案例来教学,这样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警告学生如将来不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会给自己造成怎样的影响,从思想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再如“应付账款”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很明显,是由企业赊购产生的。可以做这样的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那么就有一个疑问,是不是只要企业想赊购东西,就可以贷记“应付账款”呢?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当一个赊购企业有良好的社会诚信度,对方企业才会同意你赊购。教师亦可正、反找实例对比讲课,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企业诚信、个人诚信价值的理解。
  (3)实践引入法。
  在会计课中实行实践引入法是以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业务操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营造会计岗位工作情境,按照会计行业的要求培养学生,实现“零距离对接”。例如讲完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以后,抽出大约3~4周时间,集中在会计模拟实验室,7~8个人为一组,每组实施会计岗位分工,完成各组的一整套会计实务操作业务,教师在其间给予适当指导。这样理论结合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而且能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中职会计课教师,唯有变压力为动力,绞尽脑汁提高教学质量,想方设法培养技能型人才,才会获得机遇的垂青。
  
  参考文献:
  [1]吴轩.对中等职业教育现存问题的思考
   [J].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