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找出与故乡榕树有关的人和事。
难点: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及散文“行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
三、教法、学法
情景法、诵读法、提问法、拓展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布置预习
利用早自习,让学生了解作者;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黄河浪,原名黄世连,福建长乐县人。曾用笔名洪荒等,酷爱文艺,擅长丹青。代表作《失落的珍珠》、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1979年,散文《故乡的榕树》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
预习词语:蓊郁、拖曳、赏心悦目、悠然自得、汲水、鬓曲、粗犷。
2. 导入新课
记得我在你们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热爱音乐的人就是不热爱生活的人。”下面,我们先欣赏的一首歌——《故乡的云》(播放费翔演唱的歌曲)。听完了这首歌,谁能告诉大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或者谈一谈听完这首歌后的感受。学生纷纷提出:家乡的那片竹林、家乡的那条小河、心里酸酸的、想家……
教师:其实,“思乡怀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赤子抒发过。李白曾留下脍炙人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也留下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可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游子,就有乡愁。今天,我们的新课也跟乡愁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黄河浪的思绪,去领略一番吧!
3. 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故乡的榕树》,并带着黑板上的问题快速朗读课文。
问题: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写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
分析:我仿佛又看到……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的露珠。流过榕树旁的……的小石狮子。
明确:榕树及周围景物。
分析: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小时候我们把那段凹槽当做一条 “船”。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的划着。
明确:把榕树当做一条船。
分析: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大蛇……烧死了那头蛇精。
明确:“驼背”老榕树的来历。
分析:小孩面上长了皮癣,在榕树干上砍几刀……因此,经常有人在榕树下烧香拜佛。
明确:榕树下烧香拜佛。
分析:夏日里,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暑热,洒落一地的阴凉,让农人们在这里纳凉。
明确:榕树下纳凉。
4. 讨论探究阶段
作者回忆了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都是为了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思乡之情。
作者回忆了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从形式上看是不是有点散?
学生:是。
这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都是由什么贯穿起来?
学生:榕树。
这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由榕树贯穿起来,都表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主体是不是很集中,是不是很明确?这就是散文的文体特征:形散而神不散。
接下来我给大家念一段话:故乡啊,我亲爱的故乡!你让我寝食难安,你让我魂牵梦绕,你让我……这段话也是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是直接抒发内心的感情。那么黄河浪先生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是不是也是这样抒发的?
学生:不是。
那么,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的?
学生:榕树。
明确:通过榕树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也就是说,作者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这份情,是借“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这个物来表达的。这就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借物抒情。
5. 拓展延伸
黄河浪先生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围绕榕树展开写作。如果要你们写表达思乡之情的作文,你们会围绕什么展开?
学生:老水井、小河、小路。
如果让你们写表达思念母亲的作文,你们又会围绕什么展开?
学生:一件毛衣、一双鞋子、丰盛的晚餐。
请同学们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进行片段描写。
6. 课堂小结
故事再温馨再快乐也成为过去,乡愁本是一种欲罢不能、难以言尽的,它亘古不尽,源远流长。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歌《弯弯的月亮》,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中再次解读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六、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基本上按作者的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学生按思想理解课文,二是便于学生总结课文的特点。(板书图略)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散文的文体特征,学会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感受了文章表现出的人性美、人情美,体会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不足之处是极个别学生课前预习没有落到实处,导致课堂上完不成学习任务。
(桑植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