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中国民歌特色的要素

2011-12-29 00:00:00彭丽丽
成才之路 2011年21期


  摘要: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中国民歌浩如烟海而旋律特色迥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语言(方言)、民俗、历史、性格、情趣、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甚至于气候差异,都会对民族特色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地域特色。本文主要分析论述了中国民歌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中国民歌;特色;地域;要素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汉族来说较少,所以习惯上把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的总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然而我国少数民族国土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70%,而且地形、地貌相当丰富,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草原等。这种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中国音乐的特色。可以这样说,中国音乐在依民族而各呈异彩的同时,更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彩的风貌。虽然我们不完全赞同环境决定论,但地理环境对中国民歌的巨大影响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并加以认真全面的研究。
  一、民歌的渊源及分类
  民歌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通过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并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们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同时也广泛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民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它没有确切具体的作者,是历代劳动人民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中国民歌按体裁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小调。特别是号子这种形式,最能体现民歌所具有的劳动性特点。同时由于地域的差异,不同的气候环境造就了高原、平原、草原和山地,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山歌。
  如云南的《放马山歌》歌词非常简朴,七言两句为一段,反映了牧童生活。音乐结构也很简练,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下乐句的曲调是根据上乐句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的,手法洗练。歌词中夹以“喔噜噜的”方言作为衬腔,以及赶牲口的吆喝声,极具生活气息。同时也表现出中国西南音乐的地域风情。又如陕北信天游《脚夫调》以高亢有力、激昂奔放、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音调,深刻地抒发了一个被地主老财逼出门外,有家不能归的脚夫的愤懑心情,和对家乡、妻子的深切怀念。歌曲运用了连续上四度的音调,既表现了脚夫激动的心情,又表现了他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整首歌曲富有粗犷豪放的大西北音乐风格。再如蒙古族长调,由于所处的独特草原地域特点,形成了辽阔宽广的草原山歌特色,代表曲目有《辽阔的草原》《小黄马》等。
  小调则因为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而形态各异。如:江苏无锡小调《无锡景》,表现了在江苏无锡的一个茶亭里,游客面对着万顷碧波,憩歇品茶,一位少女在一把二胡的伴奏下唱着:“我有一段情,唱拨拉诸公听……”幽雅清脆的歌声为游客们助兴,也为迷人的太湖胜景增添了美色。全曲生动地介绍了无锡城的历史、风光与特产,旋律细腻秀美,富有江南特色。又如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也称《十二月调》,歌曲曲调与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骨架有些相同。整首歌曲极具山东本地的旋律特色,方言味很浓。表现了沂蒙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地理环境的不同致使南北音乐形成巨大差异
  南北音乐风格历来是有较大区别的,南方的歌曲如同柳永的婉约词派,温婉细腻、含蓄优美;北方的歌曲则更像是李白笔下的唐诗,宽宏大气、豪放恣意。分析一下陕北信天游和江南小调的旋律特点,可以看出二者的曲调构成有巨大差异。陕北信天游《三十里铺》是北方音乐的典型曲调,其形式特点为:对应性的三上一下四句体(二句体的变体),带FA偏音的六声音阶,宽宫声韵结构512,旋法多用五度跳进。歌词“我”的方言读音为E,曲情苍郁凄凉。同样是体现北方音乐色彩的信天游《红军哥哥回来了》一曲,其形态与《三十里铺》雷同:上下句体,带FA、SI两个偏音的七声音阶,宽商声韵623,多跳进,旋法多用七度大跳。方言词汇有“鸡娃子,狗娃子”等;“了、来、咬”等字具有方言声韵的发音特点,如 “来”字读为“le”。曲情开阔慷慨、粗犷豪放。江南小调属于南音民歌作品,其风格韵味就截然不同了。江南小调《无锡景》为典型的南音色彩。其形式要素特点为:五声音阶,窄徵声韵561、653和小声韵123的综合运用。级进为主的旋法,连续发展、渐层下移的四句体结构,旋律修饰细腻华丽,曲风小轻细雅、柔婉妩媚。江苏民歌《茉莉花》所表现的曲风,也充分体现出江南小曲所要表现的亭台轩榭和小桥流水。
  三、由于地域差异带来语言差异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使民歌具有不同的地方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现象日益普遍。尽管如此,但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音乐概念。如青藏高原和荆楚平原,它们的音乐风格永远是各有其个性的。东北二人转也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成广东音乐的岭南风格。我们应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关注所有富有个性的民歌,以我们的热忱和责任去发扬和传承。
  
  (宿迁学院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