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提问可以说是每个教师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这足已看出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问题的设计、提问的方式是否恰当往往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所以在备课当中问题的设计最为教师所重视。追问作为提问的重要方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途径之一。如何进行追问,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呢?这需要每个教师不断去实践,以下是我的一点想法: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教师根据课堂的变化,恰如其分地追问学生,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课堂追问也能使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历史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且所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又是很遥远、很抽象,但历史课却肩负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使命,肩负着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智力,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不仅是中学教材和中考的要求,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追问在历史课堂中恰当的应用,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教师为主导的追问
教师的追问要恰到好处,那些没有价值的,不用探讨的就不用追问。那什么时候开始追问,我认为:
1. 缺乏思考时的追问
如在《从维新到革命》中讲辛亥革命时,我出示了孙中山的图片。
师:他是谁?
生:孙中山。
师:他创办了一个政党,叫什么?
生:同盟会。
师:为什么要创立这个政党?
生看书回答。
生:因为他要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回答。
生:因为它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师:单凭纲领就能说明他创立政党的目的吗?
生继续看书,思考。
生:除此之外,他们还进行了辛亥革命。
“问”如流水潺潺,轻声细语,不紧不慢,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书中找语言,在内心寻话说。层层追问,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熟悉了课文内容,很自然地就过渡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一次伟大实践。这样的追问在课堂当中应用的比较多,教师易操作,学生易回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要点,教师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 发生意外之处追问
在课堂当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学生的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设,那怎么办呢?如果一概不理,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积极回应。
如在讲《历史性的转折》时,最后的补充材料有:历经90年,从党的成立时全国50多名党员到现在的7 799万多人,这说明了什么?
有同学说:我觉得党不好。
我很震惊这么他竟然能这样说,而这样的问题也在我的意料之中,怎么办?
师:何出此言?
生:因为现在的党员贪污、受贿的很多。
师:所以你认为党不好,对吗?有同学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同学一片沉静,而我也在脑子里快速地寻找解决的办法。
师:从党的宗旨来说。
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部分人出了问题,大部分还是好的。
这正是我所要的。但只停留在这一层面远远不够。
师:你们会不会犯错误?
生:会。
师:我们也允许你们犯错,但犯错后知道及时改正,还是好孩子嘛!党也一样,从1921年建立到2011年,走过了90个春秋,是在逐渐成长期,也会犯错,但这是正常的。人的成长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党也一样。你知道党有这样那样的错,说明党在勇于曝光、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的在改正,是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但党的宗旨没有变,所以我们要拥护党的领导。这样的解释满意吗?
生:满意。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党员的数量从建党初到现在有这么大的转变了吗?
生:因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有强大的生命力、号召力,所以人数会越来越多。
课堂出现意外之时,多一些这样的追问,会使课堂呈现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景象。
3. 在产生歧义时追问
真理越辩越明。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他们年幼,有的想法不够成熟。但我们要鼓励他们勇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如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争论,教师的追问,就是学生思维产生异议的地方。最后根据学生的了解与教师的资料补充,得出秦始皇是五五开,五分功五分过。虽然结论不一定正确,但这是在教师的追问与学生的讨论之后得出的,值得提倡。
二、课堂中让学生参与追问
在讲到《屈辱的历史》的过程中,我做的课件没有一个文字,只有几幅图片,分别是罂粟、在鸦片馆中吸食鸦片的人、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路线图、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江面英舰汉华丽号)的情景、中英南京条约抄本、会审公廨图等。学生先看书,然后就课堂内容与图片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学生就罂粟的问题有:
(1)这是什么?(2)它是怎样制成鸦片的?(3)制成鸦片有什么用?(4)跟这节课有什么关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这节课中,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追问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了,而学生也发挥了主体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无形当中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使历史课熠熠升辉。
以上是本人对历史课中有关追问的一点认识。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时效的、有创意的追问不仅是教师智慧的表现,也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体现;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乐清市四都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