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既尊重历史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时代新人。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具体策略如下。
一、应用启发式教学,营造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
教师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历史课必须把教师单一信息输出、学生单向信息输入的沉闷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同步合作、双向信息交流的启发式教学。上课伊始,教师不作滔滔不绝的讲述,而是提出问题,提供导读线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主动地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和心理条件。接着,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课文,理解教材表述的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进一步开拓思路。此间教师可回答学生的质疑,也可进一步启发、诱导,还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各自学习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答问题或汇报互议结果。教师对学生的阐述应及时反馈,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或启发他们继续思考。课终前,教师作总结性发言,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和走势,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内容的关系,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你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努力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营造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
二、把握“三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
研究表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要经过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经过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培养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里仅讲分散性思维的培养。
分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即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要培养分散思维,就应加强这“三个维度”的训练。
思维的流畅性指对刺激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即单位时间通过的思维量。教学中可应用启发式教法,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在短时间内寻求尽量多的答案。
思维的变通性指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学中可利用假设或变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思维的独创性指对刺激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延迟思考,即不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以求见解的开拓性、独创性。
三、培养直觉思维,注重右脑开发
1. 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能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的心理机制是:思维活动在有关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原来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形成了新的联系。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是创造发明的先导,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培养直觉思维的主要做法为:(1)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时代背景。(2)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3)教师运用直觉思维解答问题,提出设想,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学《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中的“西安事变”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如果不放了蒋介石,国民党上层将引发夺权之乱,这会祸及国家。学生顿时明白了“西安事变”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决的方式。
2. 注意右脑的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有高度的分工,左脑擅长言语和逻辑思维,右脑擅长形象思维。两脑在创造性活动中起不同的作用,右脑靠无意识的直觉思维产生顿悟,左脑则先要为顿悟的形成准备资料,提供信息,而后将顿悟的内容进行理性的验证,并用概念化、逻辑化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当一个人已形成非常顽固的使用言语思维的习惯时,他便失去了使用右脑非言语思维的能力。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就,主要取决于他在直觉方面能获得多大程度的意外发现。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左右脑的共同参与,单方面的发展左脑或右脑都难以达到目的。
右脑的开发主要通过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训练。培养直觉思维的方法,前面已作阐述。形象思维的培养可通过上课形式的改革,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也可利用电教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教具、学具等直观器具图表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
总之,历史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历史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使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苍山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