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人们对于地震相关知识的了解愈来愈多,特别是对于地震带来的危害有了更加全面、清醒的认识。但是要全面了解地震,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专业知识。
与地震相关的几个概念,如震源、震中、震中距、震级、烈度、等震线等,在大、中学教材、教学参考书籍中,个别概念的定义还有不统一的地方。比如等震线,在大学教材《地质学基础》上是这样定义的:每次地震后通过宏观调查,地面影响程度相同各点,即烈度相同各点连成的封闭曲线,叫等震线。新浪网等互联网上的定义是: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这两者定义是一致的。
而在《中学地理教师手册》和《中学教学全书(地理卷)》中其定义为:震中距相等各地区的连线,称为等震线。可见这两个定义是大相径庭的。因为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通常分为12级,而震中距是地面上各地点与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之间的距离。当然,烈度的大小与震中距有关系。在同一次地震中,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物结构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中距相等的地方,烈度就相同,但若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物结构等条件不同,那么同一次地震、震中距相等的地方烈度就不一定相同。由此可见,这两个定义明显指的不是同一回事。
那么,在中学或大学地理教学中,就这一问题怎么讲述呢?在一些地理专业报刊上,经常见到这一方面的习题。例如,在《(地理)新编基础训练》上有这样一道单项选择题:
例1有关等震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震级相同地点的连线
B.等震线呈同心圆状
C.震级越大,等震线越密集
D.破坏程度相同地点的连线
参考答案选的是:B。
又如,在《考试报(高中地理)》上有一道题:
例2如图1中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如果该图为等震线图:
(1)A、B、C、D四地,通常烈度最大的是地;A、B、C、D四地震级大小。
(2)若A地的烈度大于C、D两地,则可能与A地的和地面建筑有关。其参考答案是:(1)B,相同;(2)地质构造。
从上述两本刊物上两道习题的参考答案不难发现,对于等震线的含义是这样的理解的,即“震中距相等各地区的连线”。这一点在例1中非常明显,因为D答案就是《地质学》上的定义,但没选。例2的题干已说明图中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即数值B>D>C>A,根据《地质学》上等震线定义,即A、B、C、D四地的烈度是B>D>C>A。因此,“若A地的烈度大于C、D两地”的假设就根本不成立。那么,只能是上述的解释了。
然而,高中地理旧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中只有一幅地震构造示意图(见图2),图上有等震线这一名词,但没有明确解释等震线的含义。在以往的教学中,特别是那些中老年教师,一般都是使用《地质学基础》上的定义来说明的,因此,与现在的新教材、新教学参考书上的定义是相矛盾的。这样,在解释有关等震线问题时势必就会遇到麻烦,特别是在高考试题中若出现这一问题,造成的后果那是相当严重的。
那么,日常教学中究竟采用哪种定义呢?从研究分析地震、绘制等震线的意义来看,笔者认为还是使用地质学定义,即“烈度相同各点连成的封闭曲线,即为等震线”,这一定义好。现代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地震等震线的绘制是由专业人员在分析震中附近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表形态等的基础上,并依据野外调查人员调查受灾各地的破坏程度等,通过分析、计算等确定已调查各地的烈度,然后才能绘出等震线。可见等震线对于地震后的救灾和恢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极震区属重灾区,需政府重点救灾,应加大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而对于烈度小的轻灾区,可适当少点投入。那么,哪些地区是重灾区,哪里是轻灾区,这些在等震线图上应能有清楚的反映,这只有在地质学定义的等震线图上才能一目了然。即这一概念对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意义,个人比较倾向。
(胶州市第二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