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作为国际语言的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其一缺少一定的自然语言环境作基础,其二跟母语教学的冲突、联系,使得英语教学的难度极大。为此,我从《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入手,努力树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以个体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提高英语素养。
一、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寓教于一言一行
1. 课堂英语化
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从第一节课起,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首先解决急用的几句: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Stand up. Sit down,please.Listen to me.Read after me.以后每节课坚持循环使用,并逐渐增加句数。碰到学生迟到、进办公室,都会主动运用英语与他们对话。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基本能听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觉得听说英语并不难,为培养英语语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教学表情化、动作化
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听说英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表情化、动作化。通过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来演示说明教学内容,即以姿势说话。如教Listen,我以手半握拳放在耳后,同时做倾听动作,反复几次后,只要半握拳,手放耳后,学生便心领神会。同样,以双臂合拢轻轻向上抬起,学生便知是whole class齐读,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大了学生听说英语的练习密度,又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生活常规英语化
小学英语一周三节课的教学,从时间量的高度来说确实少得可怜,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少。针对这一情况,应从语言发展的需要,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大范围、多层次地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为此,每天上学、放学进出校门时,我们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以英语进行问候。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我总会打招呼:“Hi!”“Good morning(afternoon)!”“How are you?”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见到我,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
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禀赋。因此构建合作、和谐、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显得十分必要。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如教学《happy birthday to you!》时,当我了解到当天有学生过生日,便走进课堂边唱歌边祝福这名学生生日快乐,让学生们深深感到来自老师的关切之情,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和谐的情感交流中,学生懂得了要学会为别人祝福,要学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亲人、好友。后来,我又进行了birthday cake、birthday candle、birthday noodle 等单词的教学,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以后,每当碰到一些节日,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英语祝福一番。一天,当我走进教室,学生们齐声我唱起了生日歌,让我为之感动!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师生情感的和谐,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注重“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做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使之成长、成熟。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进行一番“换位思考”,把学生置于主人的地位,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我经常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编辑英语学习园地、办英语壁报、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辨析词语用法、英美风情知识讲座等,还可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英语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日记等;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或短剧等小组活动。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的开展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适时适度地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策略,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地寓教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