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教学“减轻负

2011-12-29 00:00:00肖建华
成才之路 2011年21期


  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认为,应辩证地看待,学习应该有一定的负担,没有负担,就无学习质量可言,但这绝不意味着提高质量就一定要加重学生负担,也不是减轻负担就降低质量,恰恰相反,减轻负担是为了提高教和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能力素质。对待负担,主要看是否超过学生的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超过了这个“度”,学生的负担就不再是发展的动力,反而阻碍学生的成长,扼杀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一、优化“结构”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对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进行同化、重组、改造、构建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对知识的集约化处理,加强“结构”教学,以纠正学生机械零乱堆积的知识现象,压缩信息储存空间,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促使学生的认知向纵深方向发展。
  1. 突出核心知识的教学
  初中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作图等是知识体系的核心,只有把这些核心知识教活、教透,学生才能以此为框架,构建起立体式、有层次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地减轻日后的学习负担,腾出更多的脑力用于创造性思维。否则,学生会越学越吃力、越困难,课业负担过重也就随之而来。
  2. 注重知识的结构化
  所学知识只有结构化,才能引发学生从因果关系、类属关系、部分与整体关系、作用与效应关系等方面进行联想,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对知识的结构越清晰、越稳定,运用就越自如,也越能诱发创新、求异的灵感。因此,一方面,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根据新旧知识之间不同的关系,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或类比推理等方面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在学完一章一节知识后,注意根据知识体系的脉络,对错综复杂的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指导学生画知识结构关系图,使知识的主干、支干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再现出来,融入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强化“思维”训练,增强学习后劲
  在数学教学中,始终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在初一学得很好,但到了初二、初三,却学得越来越困难了,积累起来的知识似乎成了他们的负担,而且使他们越背越吃力。成绩一下降,来自社会、家庭和自疚心理的压力会使他们无法承受,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只重视了新知识的教学,而重视了旧知识的融会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知识才不是一种僵死的东西,才能被经常灵活地运用,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有趣,学习负担才能得以减轻。所以,培养思维能力是减轻日后学习负担,培养学习后劲的重要途径。
  1. 注意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它是指某一数学问题提出后,经过观念思考后,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而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只停留在初级阶段,这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和精心地培植。
  2. 注意思维严谨性的培养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思维活动中能严格控制思维的方向和检查思维过程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设问、质疑、反例、错例辨析等的训练,使学生善于订正和发现运算与推理中的失误之处,找到症结所在,重新进行计算与思考,根据自己的思维能去伪存真。
  3. 注意创新思维的培养
  思维的创新性是指通过探索、尝试发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的一种认知活动,它主要表现为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通过模范人物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激励学生树立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自己的一生融入不懈的创新实践中。其次,要培养学生冲破思维定式,大胆争论质疑,独立判断思考,突破从众心理,敢于直面失败,勇于探索新知。
  三、精心设计习题,减轻作业负担
  华罗庚曾说过:“学数学而不做题目,等于入宝山而空返。”教师适当地安排学生做数学习题,不仅是巩固与检查课堂教堂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学学科要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就要在提高习题的“品位”上狠下工夫。要做到这一点,数学教师必须自己动手设计和选择习题,提高习题的质量。
  总之,“减轻负担与提高质量”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只有不断地、大胆地从多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以课堂为中心,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才能带领学生走进素质教育的宽广大道。
  (商城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