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新课标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目的和基本原则。高中数学新课程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由被动接受变为自主探求。要实现这一转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注重不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关键作用,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引入新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够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这些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
二、创设学生参与机会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通过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进而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多观察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以及老师的质疑、讨论、设问、问题怎样解决等,从而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创优教学环境
教师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可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有效提高参与质量。要达到这一效果,教师本身要积极进取、治学严谨,言行朴实大方、和蔼可亲,从而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的威望,以获得较大的教学感召力。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始终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平等交往,对他们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四、注重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师要努力做到“教”须有法、“教”必得法,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仿效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重点要教给学生如何“学”,即“授之以渔”。教师可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科学地小结,相互交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要不断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参与能力。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努力给学生搭建参与的平台,提供参与的机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实现高中数学的理想教育教学目标。
(唐河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