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文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六个方面作了分析。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兴趣
以创造性思维为特征的现代思维方法是创造力的根本,它是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指导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着眼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层次教育意义,把培养学生创造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用科学思维的方法指导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一、培养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的基础,学生创造性的人格,可从如下几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引导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善于明辨是非;训练学生思维的果断性,遇事当机立断;培养学生思维的顽强性,不怕困难与失败;增强学生思维的自制性,执著地追求既定目标。此外,还注意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机,对计算机科学的未知世界保持好奇心,以利于激发创造意识。
二、培养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深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对学习计算机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但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学习,尤其是编写调试程序的过程是非常烦琐枯燥的。这种烦琐枯燥又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在学习的一开始就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当学习进入深入阶段,对于较难的程序,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地给予具体的指导。可将原问题化解为若干新的子问题或辅助问题,为思维的探索确定一个恰当的中间目标,一步步地直至最终地完整程序。在提出问题时,可以是“似懂非懂”“似会不会”“想说又难说清楚”的问题,以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就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并激起思维的积极性。每当学生应用自己的思维编写出程序并调试成功时,会表现出由衷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潜力。
三、通过解题过程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
解题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要学会解题,必须有一个观察、思考、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才能改变他的思维习惯,才能使其真正学会怎样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我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机会。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思路,我就不去打扰,让其独立思考;如果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时,则启发他们思考,但不是代替学生去思考。而当一个问题解决后,我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启发他们对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考虑能否找到其他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多角度考察、探讨,就可以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迅速提高计算机解题能力。
四、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
在课堂上应多从以下两个方面向学生提出问题:
1. 叙理性问题
其典型形式是“为什么”,目的是要求学生能说明理由,找出问题的关键。这类问题的回答,有些是教学内容的重现,或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推理。因此,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 扩散性问题
其典型形式是:(1)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2)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3)这个问题从何处着手?(4)解决这个问题可用哪些基本方法?(5)运用这些方法的根据是什么?(6)最后得出什么结论,它的意义及其应用范围和条件,尚待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等。提出这些问题,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分析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训练
就思维的特点而言,归纳起来,学生有下述两种类型:
1. 记忆型
他们主要是通过记忆来学习,其学习成绩,大体上随着年级的上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应对此类学生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特别是扩散思维的训练。
2. 创造型
他们主要是通过思考进行学习,有较强的学习效率的意识。根据其所擅长的思维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如下两种:
(1)擅长集中思维的学生,往往是扩散思维的能力较弱,表现为遇到实际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缺乏应变的意识。此时如提供几种方案,他能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选择较合理的方案。(2)擅长扩散思维的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较弱,表现为遇到一个问题时,思路比较开阔,考虑问题比较细致,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多,能够提供几种选择的方法。但在需要作出决定时,又感到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因此,对擅长集中思维的学生应加强扩散思维的训练,对擅长扩散思维的学生加强集中思维的训练。
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在教学中,我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新知识结合旧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创造性运用新、旧知识的常用形式,也是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索、钻研、想象的最好方法。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将教学内容中的一切都讲解得详尽无遗,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同时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能弄懂的地方,坚决不讲或略讲;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的问题,应尽量让他们思考、回答,尽量启发他们多提问题,然后讨论解决;经讨论仍不能完全解决的,则由教师指点、小结。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自行探索相结合,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
(靖江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