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学科。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有目的地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巩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系统地理解、掌握知识体系。因此,作业是数学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设计作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起着重要作业。
一、作业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即要抓住教材中知识的重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学科的知识结构。如《平行线的判定》的作业设计应根据教学大纲,使学生掌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三种方法判定两直线的平行关系。
2. 能力目标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能力要求,因此设计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作业要系统性地体现知识的网络
让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可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提高。
1. 横向训练,深化知识体系
数学教材是按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编排的。在每一小节中,它们各自成体系,因此在每一节新授课后,应布置适当的作业,使这些练习题能涵盖本节所有的重点内容,以达到巩固深化知识的目的。
2. 纵向训练,形成知识体系
在教材中,每一章节自成体系。在进行每一章小结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理清知识结构,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设计这些作业时,要求能涵盖本章的重点内容,包容较多的知识点和常见的题型。
3. 上下连接,融会贯通
在数学教学中,各章内容相互衔接、相互交叉,即在一个问题中需用多个知识点,通过这一类作业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作业形式在复习课后尤为重要。
三、作业区别对待的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的设计必须考虑层次性。
1. 由易到难,注意知识的递进层次
在作业的设计时应考虑三个层次:(1)巩固知识,即初步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层次;(2)应用知识,即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容易的问题;(3)运用知识,即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这三个层次可相互联系,逐步加深。
2. 考虑个性差异,注意基础层次
3. 在同一班级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因此设计作业时可以考虑“分流”训练
可设计A、B两组题,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作业,这样既能使基础差的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成绩较好的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四、作业要适量且有代表性
传统数学教学中普遍采用“题海”战术,每天布置大量的习题,使学生疲于应付,更与其他学科抢时间,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悖于素质教育,因此设计作业要适量,要有举一反三的代表性,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消耗。作业设计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生能力不断提高。
(唐山市丰南区唐坊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