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开展化学实验的探究,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去探索问题,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操作、想象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的问题和兴趣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自主探究学习的初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逐渐转向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应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他们的探究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就会逐步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就会充分发挥,从而真正进入探究性学习。
二、贴近生活事例,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是自主探究的出发点,也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化学知识着手,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的意识。这样,能让学生感到化学问题就在其身边,就在其平常的生活之中,从而更好地领悟到化学的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化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调查采访等探究形式,把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或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沟通中,增长见识和能力。
三、利用课堂资源,激励生成问题
课堂中的教与学是动态的过程,特别是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人意外的事情。在教师的引导中,在实验的探究中,在学生的读书中,在同伴的讨论中,在自己的归纳中,往往会有许多的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就是课堂资源,也是极其有价值的新问题。教师在其过程中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励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时常会出现意外,但意外中蕴涵着丰富的探究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意外,因势利导,恰当组织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学习过程、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发现新的问题,然后用更开放、自由的方式进行探究,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出相应知识。
总之,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而开展不同的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使他们在探究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唐山市丰南区唐坊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