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赏经典解读大师

2011-12-29 00:00:00包艳玲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2期


  朱自清,当之无愧的现代散文大师,其散文风格独树一帜: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一篇篇美文,不仅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还给无数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篇征服了无数读者的经典美文。当年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体验到荷塘月色美景带给我的心旷神怡,那时就对大师的写景妙笔叹服得五体投地,那皎皎的月光、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渺渺的荷香、沉沉的黑夜、踽踽的诗人、淡淡的忧伤,这一切都深深映刻在我的头脑中。时隔多年,在人教版的高中教材里,我与这篇美文重逢。抱着重读经典的虔诚与喜欢,我再一次领略了其艺术魅力。
  我重温了大师为我们营造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还感受了大师似淡实浓的忧愁。以前,我读的是节选的文章,这次读到的却是完整的篇章。人教版教材恢复了大师回忆江南采莲旧俗和引用粱元帝《采莲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出现令我耳目一新,又让我颇为不解。新鲜的是原来文章还展示了所见美景以外的另一个欢愉热闹的想象世界;不解的是这段文字看似打破了先前文字中营造的凄迷忧伤、宁静淡雅的意境。当年所见版本的删节,大概就是因为这段文字的突兀和不协调吧?可现在的恢复,又是因何原因呢?这段文字究竟是先生的败笔,还是亮点?我想答案就在大师的心里和文字间。
  一、苦难的灵魂
  要读懂大师的心,首先必须了解大师当时的处境和心理。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7月,那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崇尚自由与民主的朱自清深知只有再革命才能改变现状,可是当时的残酷反动专制统治、大革命的失败加上家庭重担的拖累,让作者苦闷彷徨、不满现状却又找不到出路。个性高洁且胸怀磊落的他决不允许自己随波逐流。现实的不如意和理想的求而不得。使作者陷入到苦苦的煎熬中。于是就有文章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白天的生活喧闹嘈杂,只会让作者更加烦恼不安,于是就在深夜的荷塘边寻找那片刻的宁静。除了苦闷,作者思想也处在矛盾中,一方面他迫切地希望建立一个光明自由的新世界,另一方面他却无力改变黑暗的现状。读懂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文中“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矛盾的语句便不难理解了。作者心中的苦闷忧郁、渴求排遣的心绪在漫步荷塘和描绘荷塘月色的文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而先生的苦闷缘由是什么呢?在节选的版本中,读者是无法找到答案的,但是完整的篇章,先生对此做了婉曲的描绘。其内容恰恰就是“忆江南采莲旧俗”和《采莲赋》。
  我们先在这段文字中感受一下江南采莲的情景和气氛。文章说“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河畔三五风流少年与舟中少女渔歌互答,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何等的欢畅!这样的生活让希望做个自由人的作者不禁心驰神往。可是六朝的少男少女们这无拘无束、自由欢愉的生活已是过去,在白色恐怖弥漫、军阀混战的时代,作者只能无奈地慨叹道:“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在彼时,飘荡着欢歌笑语,无数妖女媛童采莲的江南便与作者心目中的那个“民主自由的新世界”重合起来了。所以,采莲的风流与热闹不过是作者拿来与自己眼下的凄苦孤寂作对比罢了。想象世界的美好不过是为了衬托现实的黑暗与无奈、追逐理想不得的苦闷与矛盾而已。《荷塘月色》中的“江南”就如同《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一样,寄托了作者对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同时也是疗治心灵创痛的麻醉剂。可是麻醉剂的疗效有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从幻影中醒来,终于还是明白这个理想世界只能是“惦”着。行文至此,作者在荷塘月色中寻得的片刻宁静瞬间又成为了泡影,作者再度深陷“不宁静”之中而不可自拔。所以,恢复的内容很好地帮助读者悟出了作者的理想,也读出了理想破灭的失望与无奈。这段文字应该说是文章主旨的有机组成和重要内容,也使上下文的情绪变化更加自然合理。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我们读到了朱先生苦闷抑郁、矛盾挣扎的灵魂。
  二、匠心妙笔
  这一段文字除了能让我们读懂大师的心理,也能让我们领略到大师别具一格的匠心。就行文技巧而言,朱自清的散文以质朴清丽见长。但这并不意味先生的散文是不经雕琢的。恰恰相反,大巧若拙,先生将真情藏于一番匠心中,从而使文章有了种隽永的美,经历时光的洗礼,更见光华,更动人心。
  首先,迫于时局,作者在表达自己理想愿望的时候,采用了曲笔的方式。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江南采莲旧俗,是何等的自然。再由采莲旧俗到《采莲赋》,过渡得天衣无缝。作者心目中那个光明、自由、快乐、祥和的世界在《采莲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有人说,朱自清干嘛不写一段自己在江南所见的采莲的景象呢?我认为,《采莲赋》语言优美凝练,自然不用说了,而且其中的古韵和上文的清荷明月更加切合。并且引文是节选,所以能激发起人们更多的遐思。《采莲赋》未选入的文字表达的是岸上少年对美丽采莲女的思慕爱恋。采莲的男女追求的是爱情,朱先生追求的是理想。这一点在后面引用的《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所以先生是借采莲男女彼此间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个人对理想信念的向往与追求。倘若把这一切变成直接抒写,不仅国民党当局不会允以发表,而且后来的读者也读不到这样隽永精妙的文字了。
  其次,先生利用这段文字与上下文,巧妙地制造了实与虚的对照、忧与喜的对比和动与静的映衬,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第一,先说说虚实对照。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开拓了文章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如若一味对描写对象进行实写,会使作品显得拖沓、乏味;而单纯的虚写。则会使描写对象模糊、虚化。优秀的作品,常常把虚、实手法结合起来,这样即使作品富于变化,又使读者回味无穷。《荷塘月色》中对荷塘月色的描画和对江南采莲的联想,前者是自然风景,后者是风俗人情;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笔;前者是现实,后者是梦幻;前者是信目即赏,后者是驰骋想象。作者有意识地把所见的荷塘月色与所忆的江南采莲进行比较,把苦闷黑暗的现实和热闹风流的六朝对比,把孤独寂寞和自由欢悦对比。在对比过程中展示自己的爱憎好恶,从而打开心灵的窗户,让若干年后的读者能与之对话。二者在结构上彼此呼应,相互映衬,使文章内容更丰厚,主题更鲜明。“文似看山不喜平”。虚写的这段内容,使行文充满起伏变化,更具层次性,富有形神合一的立体空间感,从而使文章更能凸显意象的丰美和思想的深度。而且这段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的空间,读者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去组接生活的画面,在其自由构筑的空间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
  第二,作者巧妙地将悲喜相结合,制造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情感波澜。作者经历了漫步时的抑郁、欣赏荷塘月色的短暂宁静和喜悦、环视荷塘周围环境的苦闷压抑、再到联想江南采莲的欢愉、最后回归现实的无奈惆怅。随着作者夜游荷塘的过程,读者也感受到了那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而且这一幅幅画面或明或暗、或喜或悲、或静或闹,也让我们在体会文章变化之美的同时如临其境。深受感染。回忆当时阅读去掉忆江南部分的版本的感受:在夜赏荷塘月色获得片刻宁静和欣悦后,情绪陡转直下,并一直低迷消沉,压抑与苦闷也得不到丝毫的排遣和缓解,反而使人一度情绪低落不可自拔,从而使荷塘月色带给人的美感和愉悦也打折扣。而有了忆江南这段文字,不仅使文章内容得到充实,行文富有变化,而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色彩也更加鲜明。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在困苦中积极图破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在这里不仅仅有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更有作者直面苦难、勇逐理想的精神美。所以使人读后不禁有种奋发畅快之感。虽然读到此处,一扫之前的阴霾,但并没有削减文章的悲情美和主题的深刻性。一如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段文字婉曲地展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精神世界,理想越是美好快乐,现实越是丑恶悲苦;理想中的少男少女越是自由浪漫,现实中的自己越是压抑无望。正是悲喜间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理想与现实问苦苦挣扎煎熬的知识分子。
  第三,回忆中的江南采莲的情景是鲜活生动的,是热闹欢快的,又与之前荷塘月色的宁静安详互为映衬,使得欣赏荷塘月色获得的美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加强。荷塘月色固然圣洁幽雅,但是却太静太清,缺乏生气,而且缺乏变化的景象,给人带来的享受也很有限。也正因如此,作者的情绪才会再度低沉下来,那好不容易得来的片刻宁静也在瞬间烟消云散。好在作者是个审美高手,既然现实不尽如人意,不如去想象世界寻找完美。月下的荷塘是暗淡的,寂静的;江南采莲的景象却是明媚的,热闹的。作者心中的那份遗憾在想象世界中得到了弥补。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一幅淡雅的水墨风景画,那江南采莲的情景就是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电视风情片,所展示的美景是赏不尽也说不完的。这样的荷塘不仅让作者心驰,也让读者神往不已。
  如此说来,忆江南采莲的段落不仅是文章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让《荷塘月色》从众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中脱颖而出,拥有了深邃的意蕴和不朽的魅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朱自清先生在创作时,也许并没有刻意去谋篇布局,只任真情自然地倾泻。但是如果没有广博的学识、深厚的积淀,没有辛勤的笔耕、瞬间的灵感,没有常高的追求、高洁的品性,会有这样厚重又轻灵的佳作问世吗?重读经典,我读到了大师那沾满血泪、济世救民的苦难灵魂,还品味了那“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匠心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