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白杨礼赞》《石榴》这一单元后,笔者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习作练习。内容如下:请以“我是一棵(朵、丛……)”为题写一篇以物喻人的作文。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补充内容应是某植物,如白杨、竹子等);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④不少于600字。
以“我是一棵(朵、丛……)”为题的文章,属于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并且是其中一种特殊的类型:以物喻人类。如何写好此类文章呢?笔者想结合本次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问题之一:本末倒置
示例(作文片断):
我是一棵树,一棵站在高速公路旁的行道树。
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刮起阵阵疾风,使我摇摇晃晃晕头转向。更为可恶的是汽车留下一股股刺鼻的尾气,尽管我是天生吸收二氧化碳的,但这么多的尾气还是让我恶心难受。
我家隔壁是个铸造厂,三个大烟囱不辞劳苦,日日夜夜浓烟滚滚,向空中排放着有害气体,方圆七八里尽是烟雾,搞得我们不见天日,整日雾里看花,视觉模糊,鼻子过敏。
分析:作者审题出现了差错,题为“我是一棵(朵、丛……)”,文章应以“我”为写作的主体,只是要通过写某一植物来比喻“我”而已。文章要写出我的个性、思想、情感等。而此例习作重点放在反映环境污染上,偏离了话题。所以练习写作首先要注意认真审题,因为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
问题之二:境界低俗
示例:
我是一朵食人花
我不敢否认我是一朵善于伪装的食人花。一不小心就有人掉入我精心编织的陷阱里。我的世界是昏暗的,有时曾想逃出那里,但每次都被一只无形的手死死拽了回来,阴冷的枷锁束缚着我的自由。也许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使我不敢相信每一个人。
分析:文章立意贵在深刻高远雅致,忌肤浅平庸低俗。上面示例的文章,立意错误,从文中很容易看出小作者人生观、世界观出了问题。看了文章后,我找这位同学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让他懂得为文之道,更让他懂得做人之道。要想写出大气之文,先得做大写之人。要想让读者从你文章中感受到更多的阳光,首先,你内心必须阳光明媚。
相反,班上一名女生写了一篇《我是一株野百合》的文章。结尾这样写道:
我是一朵不引人注目的默默无闻的野百合,然而我很努力地生长着,虽然依旧浸着风伴着无名的小草,但我依然昂着头迎着太阳,不断长大着,我坚信我终会成为最美丽的一株,就像罗大佑歌中所言“野百合也有春天”。作者立意高远,以野百合比喻自己,表达了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意犹帅也”,意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优劣。指导写作一定要注意立意,因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问题之三:物人割裂
示例:
之一:题为“我是一棵小草”,文章洋洋洒洒,尽是写的“小草”,全文除了题目,不见“我”的踪影。
之二:前面几段写“小草”,仅在最后一段点出“我就是这么一棵小草”。
之三:前面几段写小草,后面几段写“我”,可谓“泾渭分明”。
分析:以物喻人类文章写作时,要追求水乳交融,物、人合一,上面三则示例却将二者割裂开来,不符合此类文章写作的要求。
相反,我班有位同学写了一篇《我是一棵青竹》的文章,处理得就较好。
我是一棵来自大山的青竹,远离了繁华,远离了喧嚣。整日里与鸟语为伴,与花香为友,独自享受着那份寂静的喜悦。
有时,我划着一个竹筏,顺流而下.与溪水欢快地交流。沿途风光美不胜收,牧牛人的吆喝声、田间的口哨声,抑或是三五成群孩童的嬉戏声,此起彼伏,似乎这里便是“桃花源”。
有时,我化作农夫手中的竹箫,奏出一首首欢快的曲子,悠扬的乐声在山林中回荡,就连鸟儿们也赶来凑热闹,在枝头跳来跳去。唱出优美的交响乐。
文章中竹我合一,写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命的讴歌。
问题之四:老调重弹
示例:
我是一株白杨。我在西北极普通,从不被人重视,我平凡得连自己都感觉不到自身的存在。我的家在黄土高原,那里有大片大片的麦田,和风吹送,麦浪翻滚。尽管我长得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人们也不会关注我这极易生长的白杨。
分析:示例的文章仅把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作了简单的变动,文章没有新意。而文章贵在创新,最忌人云亦云。班上好几位同学写“我是一棵小草”,但都没有跳出“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的俗套。相反,有一位同学写“我是一桩树根”,写出了新意。
我是一桩树根,普通而不平凡。当大树面临风吹雨打的时候.我总是用我瘦弱的身体去支撑着它,让它能够平安无事。当大树遭遇害虫侵袭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上前去打抱不平。
我是一桩树根,自信而不张扬。以前的我总是被埋在土里,好像永远也不见天日一样。现在我长大了,虽然还是被埋在土里,由大树遮掩着,但我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当身边的朋友们都勇于向大地之神赞扬自己的时候,我只是默默地待在土里,不骄不躁,永远祈祷着周围环境能够清新,天下能够太平。
相信同学们在今后此类作文的写作中,注意避免上述几种常见的问题,写出精彩的以物喻人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