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们师生共同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该文全篇仅仅84字,却含叙事、写景、抒情,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那种愤懑、孤寂却又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该文用词精妙,句句珠玑,字字传情,特别值得我们潜心研读。
在分析用词的精当前,有必要对作者身处的政治环境作一简单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逮捕入狱,罪名是御史中丞李定等人弹劾苏轼以诗诽谤新法。经过长达103天的审问,没有明确证据证实苏轼诽谤新法,由于宋太祖所定国策“不得擅杀士大夫”以及同朝正直官员如吴充、王安石等人甚至病重的曹太后的竭力营救,这年的十二月苏轼终于获释出狱,但不得再担任京官。他被外放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该职仅相当于现在的民兵自卫队副队长,且不得“签书公事”以及擅离安置所,实际上就是被流放到黄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在作者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写下了这篇《记承天寺夜游》。
因作者有职无权,形同流放,过去一同唱和的朋友不愿再与之交往,因此整日门庭冷落,无所事事。为了打发时光,当然更为了生计,他带领家人在城东坡地开辟了一块荒地,每日里耕种营生。“东坡居士”自号即由此所得。《记承天寺夜游》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投闲置散的失意处境。下面就对本篇用词作一较详细的分析说明。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中的“夜”,扣住了标题中的“夜”字,而这时的作者“解衣欲睡”,却有“月色入户”。“月色入户”中“入”字写尽了作者当时的寂寞。寒夜寂廖,周边没有一个同气相投的朋友,似乎只有月亮善解人意,通人情,知心曲,主动来与他相伴。所以作者对月也是情有独钟,明月常出现他的笔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有情,所以作者的反应是“欣然起行”,一个被朝廷、被朋友淡忘了的“罪人”,见到毫无势利之心的月光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造访他,他的喜悦和兴奋确实是无法言说的,但作者只用四个字就写出来了。可见他用词的简洁、精炼。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无与乐者”再一次写出了当时的寂寥,无人唱和。作者当时是万人敬仰的文坛名士.风光时家里经常是宾朋满座,一同划拳行令,写诗唱和,现在竟然“无与乐者”,想找一个同乐的人都找不到。反差是何等强烈!由此可见他当时的寂寞、凄清。这就加深了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喜悦和兴奋之情。“寻张怀民”中的“寻”包含三重含义,首先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良辰美景,不会在家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可在哪里赏月呢?作者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空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第三,我们再一次看到,苏轼此时知心朋友很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少,只有同是被贬被朝廷遗忘的人才心意相通,并感同身受。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个“亦”,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有灵犀。似乎早就约好了似的,知道作者要来,要知道这时已是农历十月的冬夜,在一个毫无娱乐的时代一般人早已上床入睡了,可张怀民竟然也未睡觉,两人行为是多么默契啊!“相与步于中庭”也再次表明了两人友情的深厚、亲密无间。这种友情不是富贵时一起推杯换盏,宴饮酬唱,而是在经历了相同的患难后所建立的真挚情谊。它如同发酵后的白酒那样,历久弥香,浓得似乎再也化不开。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皎洁,“藻荇交横”用白描手法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无论正写还是侧写,无一字提到月。但处处是写月,写出了月的空灵2/gOVWIVDvNUfR9h8ZyhOMbdtCC0PLhkkDTC56RE5J4=、清丽、淡雅、皎洁。清代王国维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作者在这里描写了一幅色彩柔和的水墨画,一幅用暖色画成的画,它真正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反衬自己与张怀民此时的寂寞、失意罢了。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体现了名家用词的精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个“闲”,包含多重含义。什么是闲人,即清闲的人,真的清闲吗?不,这闲包含着作者极其复杂的心境,它写出了作者遭贬谪后的愤懑、失意、落寞。作者是在政治上有所追求的人,他入仕是为了实现儒家的“经世济民”、“兼济天下”的理想,现实与理想差距是如此巨大,有心报国,却无法为朝廷尽忠,他怎能安闲自适?所谓赏月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之人的自慰罢了。但名士毕竟是名士,黄州是苏轼思想的一个转折点。此前,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此后,佛道思想明显增多。这使他在短暂的愤懑、落寞后,能迅速调整心态,做到了自我排遣的达观,以及有闲赏月的自得。但此时他的心境仍是复杂的、微妙的。在超然物外的旷达背后,苏轼还能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积极追求。我们从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之多也能看出。
苏轼散文风格特征,可借用他在《文说》《答谢民师书》中的话采表述:所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又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中则点评说“苏如潮”。确实如此,《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虽只有84个字,却如钱塘大潮,后浪不停地追逐着前浪,刚刚一个浪头过去,紧跟着又是一个逐浪而来。“行于所当行”,正如文中记载刚要解衣入睡,突然看到月色入户,陡起一个波澜。看到月色入户,就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起身干什么呢?找“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便想再找一个人同“乐”。找谁呢?又是一个波澜。突然想到还有一个知音——张怀民,找他去。文章就这样,如滔滔不绝的江水,纵横恣肆,却又惜字如金。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则戛然而止,“止于不可不止”。
综观全文,区区84字,特别是一些关键词的使用,可谓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它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把作者无罪遭贬的愤懑、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及散步时的悠闲等复杂感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我们研读时须细嚼慢咽,才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构思的匠心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