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揣摩大师们以言达意的过程,丰富知识内涵.拓展阅读视角,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理解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通过反复的品读,感受、揣摩和体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呢?下面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的教学为例,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一、品读文眼,理清思路
常言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目的内涵往往比较丰富,显得尤为重要。咏物抒怀类散文的题目也不例外。往往拟物为题,如《海燕》《石榴》《紫藤萝瀑布》,但不就物写物,而借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理或抒情。其行文思路一般是由物及人.由此物写彼情(理)。还有的题目就直接体现作者借物寄寓某种情感或哲理。如《白杨礼赞》中的“礼赞”意为“怀着敬意的赞扬”。为何对白杨树怀有敬意,要极力讴歌?其背后肯定有其要讴歌的原因以及引申到要讴歌的像白杨树那样的人。又如《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说明.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很显然,韩愈要借马来阐述道理的。“马”是表象,“理”才是实质。
“题好一半文”,散文的题目有着多种作用,如是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交代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含义,点明题旨,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等,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分析、推敲、理解,理清全文的结构思路,并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真正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蕴。
二、揣摩物象,整体把握
咏物抒怀类散文的写作思路是由物及人,先要对物有具体描绘。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既有对物外在特征的描摹,又逐步赋予其内在品质,然后借助联想,作者将某种情感或精神寄寓其中,赋予事物于新的价值和生命。其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寓意、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等。
例如郭沫若的散文《石榴》一开始就直抒其情——石榴树是“最可爱”的,接着作者具体描摹其外形特征:其枝干“奇崛而不枯瘠”,其叶片“清新而不柔媚”,外形中有其内含品质的流露;其花“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是对形态的刻画;“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希腊式的安普剌”、“中国式的金罂”、“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形象的比喻既生动写出了石榴成长演变的过程,又赋予石榴一种艺术的神韵,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则突出了石榴花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
“夏季的心脏”更是赞美石榴内在品质——具有火一般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石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气节和高尚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寄托了作者的希冀与理想。
当然,在教学中,每个学生大脑中形成的“物象”可谓是五花八门,教师要“呵护”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允许他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角度、多元化地解读文章,创造出更为深广的“神”采。
三、抓住要句。体味主旨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家总会将深挚的情感、深邃的哲理隐藏于语句之中。我们只有深刻领悟,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才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咏物抒怀类散文中往往就有直抒胸臆、揭示主旨的语句,这些标志性的“要句”往往是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和段落,反复地体会、深入地理解,才能更深刻、透彻地体会作者抒怀的真正用意。
例如《白杨礼赞》中:“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竞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四个“难道”、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逐层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正是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再如《紫藤萝瀑布》中前文极力渲染紫藤萝花的繁茂、旺盛的生命力,第10段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由花和人的际遇产生的联想,领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生哲理。面对生命长河的流淌,人们没有理由消板悲观,无所作为,而应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由此可见,“一字一句总关情”,散文教学中只有做到“字会、句会、意会”,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情会、理会、神会”。
四、关注背景。意蕴深长
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了解散文家们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创作动机等,都是理解文章强有力的支撑和“拐点”,方可参透深微之妙处。
如《海燕》创作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蔓延到了俄国,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高尔基在彼得堡参加了俄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的尖锐演说,还参加了学生的示威游行。他根据这次斗争的经历,结合当时的斗争形势,写了这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是它的末尾一章。文中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阳光象征光明的未来。通过描写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与狂风乌云战斗的雄姿,抒发了对革命先驱者的赞美之情。此文一发表在俄国产生巨大反响,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列宁也曾在演说和著作中引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篇文学作品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史上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茅盾曾在给柳尚彭的信中谈到《白杨礼赞》的创作背景:“《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这期间,茅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他耳闻目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回到重庆,他满腔热情要把这一感受倾吐给国统区的人民,于是挑选了白杨树为描写中心,以它“枝叶一律向上的傲然挺立的姿态”赋予其人的性格和气质:伟岸、正直、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争上游,借此歌颂力挽狂澜、拯救民族于存亡关头的西北抗日军民。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善于“知人论世”,体悟作者创作的生活环境和要表达的感情,但不可牵强附会。
五、体悟散笔,形神兼聚
在咏物类散文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明明题目为此物,可文中还会写到其他的事物,个别段落的似慢放实巧纵,通篇布局严收紧拢,主线分明,形散神聚。铺垫、对比、烘托则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例如《白杨礼赞》中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然而第2段却撇开白杨,大段的笔墨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再如《紫藤萝瀑布》中先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紫藤萝瀑布的盛况,然而第8段却插入了十年前的紫藤萝,而且花朵是“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这是否是游离了中心呢?
其实不然。《白杨礼赞》的开头直接点出礼赞对象,却又轻宕一笔,引领读者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漫游,而又写稍觉单调的感受,然后才让白杨树出场。这不是远离主旨,而是为了展现白杨树不同寻常的生长环境,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了铺垫和蓄势,更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突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紫藤萝瀑布》中把眼前活泼可爱、充满活力的紫藤萝瀑布和十年前家门外那“胆颤心惊、察言观色”的紫藤萝对比,突出了花的命运与时代、与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息息相关,引起了作者对人生的重新定位和思考。
因此,作家们的这些“放”实是更为巧妙地“收”,这恰恰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魅力所在。不过,教无定法,一切皆应以文本为基础,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才能领略到真正的散文之“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