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学语文

2011-12-29 00:00:00郭文才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1年36期


  学语文是为了提高听、读、说、写的能力,而这四项能力最终又体现在写文章即作文上,所以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学写作文。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得最准确:“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不得力于课外阅读。”这话一语中的,对学生对作家都一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读书的好处尽人皆知,读书的名言浩如烟海,概括来说,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阅读海量书刊后,他情不自禁要抒发、要倾诉,所以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吕叔湘先生指出:“学习语文主要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养成一种习惯。”这里的技能就是学会写文章,习惯就是自觉读书的习惯。我国古代诗人、文学家都博览群书、学养丰厚。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他身体力行的深切体会;白居易日夜苦读,“以gUeK0rkZJp4YVywWtHGMg029o8egQiQB+kdgDNaHX+o=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宋朝著名诗人黄庭坚则认为三日不读书就“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则自诩“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因为他们大量阅读广泛涉猎,才做到了厚积薄发,妙笔生花,佳作迭出。当代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也都是如此走过来的。
  季羡林先生在《论写作》一书中谈到,他在上中小学时,曾大量地读过“闲书”,如《七侠五义》《小五义》《施公案》《彭公案》《说唐》《封神榜》等,读得津津有味。这些闲书丰富了他的词汇,使他写文章由文言改白话时非常顺利。他认为读闲书并无不良影响,他认为在读闲书方面,家长不应管得过严。现在不少家长认为凡与正课无关的都是“闲书”,不准孩子们浏览,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即以语文课来说,尽管课文都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范文,但数量毕竟显得少,根本满足不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课文仅仅是个例子”而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这话是非常正确的,因为闲书不闲,可以开阔视野,开卷有益。退一步说,读闲书总比上网玩游戏成瘾好吧!
  为学生能学好语文,给老师提点建议:不要吝惜你手中的分数,要舍得给学生作文打高分,以激发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评语多表扬少挑剔,让学生在被欣赏和夸奖声中多读好书,多写好作文!
  最后,老师自己应多读多写。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的原因是教师就不会写作文。请牢记叶圣陶先生的话:“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事半功倍。”
  (选自《太原晚报》2011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