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梅赏雪听溪流

2011-12-29 00:00:00鹿旭斌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1年36期


  【主持人语】
  大自然色彩斑斓,妙趣横生。投进自然怀抱,能感受到生命的欢歌;亲近自然,能体悟出生活的乐趣。林清玄的《梅香》不仅让我们嗅到了梅花的芳香,更引领我们去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荡在俞平伯先生的《雪晚归船》上,尽情享受肃穆静谧,细腻雅致。随着李汉荣去听溪流的低语吧!想着溪流的心事,渐渐就走进了甜美的梦乡。
  
  【文章品读一】
  梅 香
  □林清玄
  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为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战,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可见,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下的人格香气。
  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身情性的芳香。
  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身情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灵犀一点
  许多人的思想也如同富人,只知道追逐表面的荣光,成了名利的俘虏。其实,人生最重要的莫过于保持人格的芬芳,让生命焕发出久远的光亮。本文通过富人与乞丐的不同反应进行对比,揭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以事说理,先叙后议,哲理深刻。
  
  【文章品读二】
  雪晚归船
  □俞平伯
   日来北京骤冷,谈谈雪罢。怪腻人的,不知怎么总说起江南来。江南的往事可真多,短梦似的一场一场在心上跑着;日子久了,方圆的轮廓渐磨钝了,写来倒方便些,应了岂明君的“就是要加减两笔也不要紧”这句话。我近来真懒得可以,懒得笔都拿不起,拿起来费劲,放下却很“豪燥”的。依普通说法,似应当是才尽,但我压根儿未见得有才哩。
  淡淡地说,疏疏地说,不论您是否过瘾,凡懒人总该欢喜的是那一年上,您还记得否?您家湖上的新居落成未久。它正对三台山,旁见圣湖一角。曾于这楼廊上一度看雪,雪景如何的好,似在当时也未留下深沉的影像,现在追想更觉茫然。——无非是面对粉盐花之流罢,即使于才媛嘴里依然是柳絮。
  然而H君快意于他的新居,更喜欢同着儿女们游山玩水,于是我们遂从“杭州城内”翦湖水而西了。于雪中,于明敞的楼头凝眸暂对,却也尽多佳处。皎洁的雪,森秀的山,并不曾辜负我们来时的一团高兴。且日常见惯的峦姿,一被积雪覆着,蓦地添出多少层叠来,宛然新生的境界,仿佛将完工的画又加上几笔皴染似的。记得那时H君就这般说。
  静趣最难形容,回忆中的静趣每不自主地杂以凄清,更加难说了。而且您必不会忘记,我几时对着雪里的湖山,悄然神往呢。我从来不曾如此伟大过一回,真人面前不说谎。团雪为球,掷得一塌糊涂倒是真的,有同嬉的L为证。
  以掷雪而L败,败而袜湿,等袜子烤干,天已黑下来,于是回家。如此的清游可发一笑罢?瞧瞧今古名流的游记上有这般写着的吗?没有过——唯其如此,我才敢大大方方地写,否则马上搁笔,“您另请高明!”
  毕竟那晚的归舟是难忘的。因天雨雪,丢却悠悠的双桨,讨了一只大船。大家伙儿上船之后,它便扭扭搭搭晃荡起来。雪早已不下,尖风却澌澌的,人躲在舱里。天又黑得真快,灰白的雪容,一转眼铁灰色了,雪后的湖浪沉沉,拍船头间歇地汩然而响。旗下营的遥灯渐映眼朦胧黄了。那时中舱的板桌上初点起一支短短的白烛来。烛焰打着颤,以船儿的攲倾,更摇摇无所主,似微薄而将向尽了。我们都拥着一大堆的寒色,悄悄地趁残烛而觅归。那时似乎没有说什么话,即有三两句零星的话,谁还记得清呢。大家这般草草地回去了。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1年第3期)
  灵犀一点
  俞平伯先生把文言文和白话文有机结合起来,用深厚而灵动的语言写景状物,刻画心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足千字却写尽湖上乘船赏雪之雅趣,读后令我们深感老先生游刃有余的语言功力,老先生的文学语言之精妙令我们赞叹不已。
  
  【文章品读三】
  老屋后面的溪流
  □李汉荣
  小时候,我家的老屋后面,有一条绕村而过的溪流。
  溪流,溪流,你念念这个词儿,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有一种透明、清爽和凉意,向你袭来?当时人还小,没有太多的感受,只觉得它好,好到怎样也说不清,就以为它只能这样好了。
  溪流很清澈,常有小鱼在里面游泳,溪边长着密密的水草,随水流起伏,如飘动的丝绸;下雨天,水涨了,有点浑,天一晴,溪流就更清了,下雨涨水时,给它里外洗了一个澡,溪流更干净更好看,也流得更轻快了。
  小鸟眼尖,早早就认准了要做溪流的好朋友,它们知道小溪流与它们做朋友是般配的,小喜欢小,不会欺负小;憨喜欢憨,不会愚弄憨;单纯喜欢单纯,不会伤害单纯;天真喜欢天真,不会糟蹋天真。小鸟们都爱上了溪流,燕子,画眉,黄鹂,鹦鹉,麻雀……都在溪边饮水,唱歌,玩耍,梳洗羽毛。
  春天,溪边开满各种小野花,苜蓿花,水芹菜花,灯心草花,野水仙花,野草莓花……就像母亲把她刚绣好的图案放在这里了。
  天热的时候,我们坐在溪边歇凉,朗读课文的时候,我就把双脚伸进水里,那种凉,一直延伸到此时写的这段文字。
  夜晚,我们睡在小屋里,听窗外溪流丁丁、淙淙地自言自语着,心想,天这么黑,溪流摸黑走路,它害怕吗?它孤独吗?好在有那么多水草和游鱼陪伴着,它的心情会好的。就这么想着溪流的心事,听着溪流的低语,渐渐就走进了梦乡。
  溪流有时十分平缓安静,天上路过的白云会与它有片刻邂逅,夜里,高空的星子垂直地奔它而来,降落在它的深处,种子一样种在那里;它珍惜这机会,它在很深的地方挽留着白云和星子,像揣着天长地久的秘密。这时我静静蹲在溪边,惊讶水在透明的时候,怎么会有那么深,比它本身要深很多倍,几乎有无限那么深。后来我才明白,在透明的状态下,事物就超越了它自身的边界,而与无限汇合,再小的事物都能达到无限的丰富。因此,只有那些饱经沧桑而始终保持内心纯洁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人生智慧,充分的经验让他知道世界的繁复浑浊,而纯真的内心又让他能保持对真理的忠诚,从而有可能以灵魂之光穿越世界的泥沼,最终抵达精神的明亮高地。
  在溪流里,我放下第一只纸船,人生的初航,是从这里开始。其实,小小溪流,也有着动人的风景和珍贵的细节。你即使征服了地球,用宇宙的眼光看来,你也不过征服了一粒灰尘。其实,宇宙根本就不知道有个什么地球,更不知道有个你。
  我发现,这溪流,是我的首席人生启蒙老师和美学老师。它一直在不动声色地为我传授着什么,它早就收下我这个学生了。
  我站在它面前,我睡在它身旁,我走在它的波光里,我静立在它的絮语里,我呼吸着它那野花的秘密清香,在远离它的时候,就一次次让它在心里流淌、波动、环绕——我其实一直都在接受它对我的教育。
  它并不明确说什么,但它已经向我暗示了一切。
  它是润物细无声的好老师。
  我感谢,生命中曾经与一条溪流相遇。
  它与我那么近,就在身边,后来渐远,后来它在大地上消失了,我到处寻找,最后我在我身体里找到了它,它已经蜿蜒成我身上一部分静脉和动脉。
  记住:大地上有一泓水,从远古,从开天辟地的那一天,它就开始流淌,一直在寻找那些注定要与它相遇的人和事物,它为此到处流浪。后来,它终于注入一脉流水,它绕过无数山脉、原野和荒滩,它绕来绕去,好不容易绕成一条溪流,终于绕到一个地方,绕到一些草面前,绕到一些花面前,绕到一些牛马羊狐鹿蚂蚁雀鸟和众多生灵面前,绕到一座房子面前,终于绕到一个孩子面前。
  绕了多少万年,它才找到这个孩子……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2月4日)
  灵犀一点
  人类不仅从大自然中发掘了无数宝藏,改善了生存条件,也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无数启迪,丰富着精神世界。大自然是人生的首席启蒙老师和美学老师,润物无声,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昭示着什么。作者早已把自然与自我融合,相信,你读完此文也定能坚定自己的精神追求。
  
  【读后一思】
  1.《梅香》《雪晚归船》《老屋后面的溪流》三篇文章同是写人在大自然中的生活感受,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2.《梅香》记叙了一富人赏梅的经过,《雪晚归船》记叙了作者那晚归舟的难忘情景,同为记叙,两文在结构及表达上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