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阐释】
记事类文章,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事情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记下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对于阅读记事类的文章是有很大帮助的。这类文章的考查点主要有:1.整体感知,分清叙述要素、叙事线索、叙述顺序。2.领会叙事主旨。3.理解叙述人称及作用。4.理解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记事文中的作用。5.分析叙述事件的语言特点及表现手法等。
【链接中考】(2011浙江年义乌中考试题)
父亲进城送梨
①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说院子里的梨熟了,让我摘些带回城里吃,说要不是他的腿跌伤了,早送梨进城了。每次接到父亲这样的电话,我总是支吾着应付他,说等休息时会抽空回家。可心里却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带回城里,好像城里没有梨似的。回家一趟,时间浪费了不算,那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再说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因而,我未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
②谁知,中秋节前的一天,父亲瘸着腿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身后背着一只蛇皮袋,像一个行乞的老人。我连忙接过父亲的蛇皮袋,挺沉!父亲紧跟在我身后提醒着,袋里放的是梨,轻点放下,别把梨碰伤了。一听父亲是送梨来的,我有点没好气地埋怨起来:“爸,您腿还伤着呢,大老远送梨来干吗?要来也不打个电话,我好去车站接您呀!”父亲愣住了,好一会儿才说:“你……你们忙,没时间回家摘梨,我总不能看着梨长在树上烂掉呀!就过节了,中秋节也可以用它敬月啊!”父亲涨红了脸表白着自己进城送梨的理由。
③妻回来了,一听说父亲特意送梨进城,也埋怨起来:“爸,您以后别这样。知道吗,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梨的,才几毛钱一斤!”父亲被妻的话呛得没一声言语,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仿佛自己走错了家门。
④我和妻的话对父亲有着一种无意的伤害。中饭时他很少说话,吃得也很少。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收拾好蛇皮袋,父亲执意要回乡下。我再三挽留,父亲却执拗得像个孩子。在去车站的路上,父亲耷拉着脑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劝他别把我和妻的话放在心上,父亲只是默默地走路。望着父亲花白的头发,一种不可名状的愧疚感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
⑤回到家中,看到餐桌上一只只青翠的梨,我的眼睛湿润了,眼前出现了十几年前父亲带我们忙着栽梨树苗的情景……
⑥妻走过来,对我说:“把梨送给邻居吧!”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妻见我如此神情,抢下我的梨,去厨房清洗,削皮。等她把去了皮的雪白的梨递给我时,我轻声说:“你也该尝一口,家里的梨真甜!”妻或许听出我的话外之音,也削了一只吃起来。她刚吃一口,便惊讶地叫道:“这梨,怎么这么甜!”
⑦父亲送来的梨,美美地喂足了我们今年因多雨而厌吃水果的胃。我奇怪,父亲是用什么方法种出如此甜津津的梨的。
⑧过了几日,我和妻回乡下看望父母。回到家,父亲没在,去了屋后的田里。我和母亲说起父亲送梨的事。母亲说:“对梨树呀,你爸可费神了。他早就从天气预报中听到今年雨水多,一开春,就请人在梨树周围竖起了四根竹篙。梨树挂果后,每逢雨天,他总是扯上塑料布替树遮雨,说这样长熟的梨可以原汁原味。他呀,早把这棵梨树当做自己的命根子了,有虫也不喷农药,宁愿自己站在凳子上,踮着脚捉虫,施的肥也是农家肥,说这样的梨才算是绿色食品。”母亲还说,“你爸看着梨一天天长大成熟,常在嘴边念叨着一句话‘人老了,不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了,只有这树上的梨,能让他们甜甜心’。”
⑨听着母亲的话,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透过窗户,望着院子里依然静立在梨树旁的竹篙,感觉那是一束束爱的光柱。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
1.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摘梨,“我”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2.第②③段写“我”和妻子对父亲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1)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
(2)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
4.作者写“父亲进城送梨”这件事,引发了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解析:1题,第一段末句是“因而,我未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答案就在“因而”的前面。2题可从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对父亲态度的转变所起的作用,以及表现“我”什么样的情感来思考。3题,第1小题,可抓住重点词语“一只只”“小心翼翼”“平放”来品味,写父亲对梨的珍视,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子女的深切关爱。3题,第2小题,品味重点词语“木然拒绝”“默默”,是写“我”的醒悟、自责,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也可以通过品味修辞手法来体会,如“一股甘泉直入心田”是比喻,生动形象地写梨味的甘甜,表现出“我”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4题需联系实际。可谈父母对子女的爱,也可谈子女对父母的爱,或者将两者对比来谈。
【应对策略】
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记叙文有关知识,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1)运用六要素知识理清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称做记叙的六要素。熟悉并且抓住这六个要素,有利于理清文章所写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时间的叙述不一定都是×年×月×日,可以是“一天早上”“三周以后”等等。地点的叙述也非常灵活。
(2)运用记叙文结构安排的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结构如果是按照时间推移安排的,我们要留心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果是按照地点的变换来安排的,我们要重视表示地点的方位词语;如果是按事情的发展过程来安排结构的,我们一般要注意按事物的发展顺序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脉络进行结构分析。
2.正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事的记叙文一般侧重于表达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因此,我们要重视理清事情的发展过程,从而抓住事情的本质,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意思。
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要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这样的语句常常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就是文章的主旨。
【强化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你的生命像滴泪水
□丛 桦
初二新学期一开学,儿子就说,英语老师总是布置很多作业。
他不喜欢英语,没完没了地背诵、抄写、翻译……
对于他的抱怨,我无能为力。我只能沉默地看着他弓背伏案,埋头疾书。我不能说,我也痛恨英语,也不能说,不爱写就不写。
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晚上9点上床,我希望能保证他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对此,我十分紧张,总是盯紧时钟,生怕到了9点,他还没有躺到床上去。
周一晚上,他写作业到9点,洗漱完就睡了。
周二晚上,他写作业到9点10分,洗漱完就睡了。
周三晚上他说,今天晚上作业少一点,写完作业要吹一会儿萨克斯。他刚开始学习萨克斯,兴趣浓厚,勤练新曲,自己还学了《渔舟唱晚》。我让他吹《昨日重温》,他也说好。结果作业写到8点40,洗漱完了,又是9点。我说:“睡吧,明天晚上再吹吧。”他一向听话,我的话他句句听。于是他悲哀地去睡了。
周四晚上,他8点半就写完作业了,高兴地说:“我使劲快写就为了能吹萨克斯。”可就在这时,他爸让他背英语。他把那个亮闪闪的乐器刚从盒子里取出来,又无奈地放回去,开始背英语。那是一篇很长的英语课文,他背得不好,重新背。我在电脑前写东西,看他抱头默背的样子,心痛鼻酸,写不下去。
9点,他来到我身后,我说:“这回背好了?”
他点点头,眼圈开始发红。
我说:“背得真快,那么长的英语课文,一会儿就背完了。”
他的眼泪不停地掉下来。
我将他揽到怀里,摩挲着他的额头、他的胳膊,说:“你想吹萨克斯,你想吹《渔舟唱晚》,是不是?”
他点点头,泪滴更大了。
我说:“明天是周末,晚上尽情吹吧。现在吹,这么晚了,会影响别人休息。”
他伤心地流着泪,去睡了。
我的心中却颇不宁静,感到人活着真是苦,童年从我们第一次感到烦恼的时候便消失了。
我们虽是母子,我却在同他一起成长。同他一起学习面对挫折、批评、烦恼与无奈,学习完善自己,学习勤奋努力。有时我批评他,但细想来,那些对他提出的要求,我自己并没有做到。
从来就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除非我们永远积极地面对所有的考验,才能如手握快刀,一路切开生活的果实。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要承受种种外部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
(选自《读者》2011年第2期)
1.文章第八自然段写到“他把那个亮闪闪的乐器刚从盒子里取出来,又无奈地放回去”。此时无声胜有声,请写出儿子此时的心理活动。
2.“童年从我们第一次感到烦恼的时候便消失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这篇文章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
4.填空。
本文结构严谨,布局分明,详略安排精当。其中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安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题目“你的生命像滴泪水”有什么妙处?
6.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对的后面打“√”,错误的后面打“×”。
A.本文既写了儿子因学业繁多而不能吹萨克斯的痛苦感受,又写了“我”作为母亲的心痛和无奈。( )
B.本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
C.“我不能说,我也痛恨英语,也不能说,不爱写就不写。”说明“我”和孩子一样讨厌学习,抱怨老师。( )
D.“有时我批评他,但细想来,那些对他提出的要求,我自己并没有做到。”通过反思我们大人的行为说明我们要呵护孩子的兴趣爱好,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
7.结合文章内容,你从下列两个材料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至少写两条)
材料链接: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中国教育报》发表《推进素质教育从减负入手》文章,文章说,多年来,教育部下发了多个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文件,各地也探索了许多减负的做法,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总体而言,中小学课业负担仍然过重,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在一次关于减负的座谈会上,学生提出:“既然有‘无烟日’,国家能不能设一天‘无作业日’呢?让我们学生有喘息的机会。”与会者无不动容。
(2)据报道,继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的试点”后,天津又被列入国家“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试点地区,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方面,本市将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