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自然 感悟自然

2011-12-29 00:00:00孙越然李阳海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1年37期


  【导入课堂】
  人人都渴望生活在有鸟儿鸣叫、有花儿芬芳、有小溪流淌、有禽兽奔跑的大自然怀抱中,因为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乐趣。当聆听到一声鸟鸣、一声蛙叫、一阵风声……你的心一定会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中吧。说到这里,我们的耳旁仿佛就回荡起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黄鹂清脆的鸣叫声;回荡起了“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风叫声与海浪击打堤岸的声音……同学们,你们也听到了吗?
  【文题亮相】
  请以“自然·生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写作方向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个角度着笔,可以小中见大。大到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的许多方面;小到一草一木。可以回望过去,可以关注现在,还可以预示未来;可以面对现实,还可以想象作文。写议论文,可以从宏观上去阐述,也可以就某一件事展开论述。分析破坏自然、爱护自然的原因,分析危害或好处,要结合实际,联系现状。写记叙文,可以写生活中的小事,一个饭盒、一棵小树、一块绿地、一方天空、一只小鸟都可入题,或伤害破坏或爱护保护,从行动中挖掘一种意识、一种思想。如果写想象作文,从动物、植物的视角拟人化来展示大自然的内心,解读大自然,呼唤人类回归自然。写散文,形不必有太多的限制,只要神聚就可。
  地球遗书
  □张 林
  声明:我不是自杀,而是被折磨死的。
  我是浩瀚宇宙中唯一的生命星球,与金星、木星等七位姐妹于开天辟地之初同时诞生。由于我有漂亮的脸蛋和完美的皮肤以及姐妹们不可能有的财富——氧气、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所以我就得到了造物主的恩宠。造物主因怕我受到紫外线的伤害,专门为我设计并建造了一座能遮挡紫外线的寝宫。在这座寝宫里,生命的精灵(包括所有有生命的动植物,当然,最可爱的就是人类)与我和谐相处,我与他们为伴。他们的欢声笑语不时地在我耳边回响。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快乐与幸福,生活是多么的平静与和谐!
  我安静地度过了数百万年。有一天,我正沉睡,突然一声巨响把我惊醒。我睁开眼看,原来是人类在试验炸药。这时,我就有一种预感——我的生活将不再安宁。这不,接下来的事马上印证了我的预感。刚从那所谓的人类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慢慢挣扎着活过来的我,伤口尚未愈合,又受到了人类所谓的二战的狂轰滥炸。我衣衫褴褛,血肉横飞,遍体鳞伤。各种噪音震耳欲聋,来自人类自身的哀叫声也是那样的凄凉,那样的悲哀。我不知道人类到底想干什么,他们的行为令人发指!难道人类意识不到这是对他们自己的摧残吗?难道人类不明白这样下去最终的后果吗?
  人类,你们的战争能停止吗?你们本是我的寝宫里最聪明的生命精灵啊!
  寝宫对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然而由于人类的污染,使得我寝宫的顶部出现漏洞,造物主似乎对此也无能为力,紫外线开始大量射在我的身上。由于人类的污染,我的内脏正在变黑变硬,我的血液失去了本色,并将要停止流动。就这,人类还不放过我,他们用钻机钻入我的身体,挖掘我的内脏。我想,这样下去我定会很快地停止呼吸。我深知自己将要被摧残至死,于是提前写下了这份遗书。我不知当我真的死去时,人类还能否找到生存的地方?但我只有一个愿望——在我死后,希望人类能给我留下一部分没有被污染的躯体。
  地 球
  ×年×月×日
  点评
  让地球写遗书并借此表现环保的重要,本文构思奇特新颖,立意鲜明,能深深地震撼读者的心灵。自述式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并且饱含真情,易感染读者。但本文的缺点是:文章在逐步展示出人类不重视环保、毁坏环境的过程时,内容应再翔实点。
  【写作方向二】
  感悟自然。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和千变万化,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一定会生出许多感慨,悟到许多人生哲理。
  “万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要能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感悟自然,要有较深的内涵,古人说,“意高则文胜”。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语),就会写出独特的感悟。当然,要感悟自然,也要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有意蕴。
  那雨·那山
  □何虹
  有人喜欢在雨中驻足,接受雨的洗礼;有人喜欢在雨中漫步,倾听雨的声音;有人喜欢在雨天遐想,感受雨中的宁静。总之,雨是美的化身。或许只有在雨天,所有的事物才会愿意洗尽铅华,展示真正的自我;而我,却更愿意在雨后尽情地欣赏雨送给山的礼物。
  雨像一位美貌绝伦的姑娘,她那么温柔,那么善解人意,走进我的心里,让我顿觉清爽宁静。小桥下,河中的流水荡起了涟漪,缓缓拍打着河岸。路旁树枝绿油油的,非常可爱,小草上缀着的雨珠好像是娇媚少女的眼泪。
  雨渐渐止了,站在远处,遥望青山,朦朦胧胧,虚无缥缈,使人不由联想到蓬莱仙岛。山上仿佛都是仙山楼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突然,一种奇妙的力量促使我走进山中,去倾听那潺潺的流水声,感受那鸟语花香,细细品味那山香、山魂、山音、山韵,静静感知怡然、泰然、淡然、超然之感。
  沿着长满青苔的小路往山上走,“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朱自清的散文《春》,在我的脑海中自然涌现。而此时,那经受了风雨洗礼的小鸟,正用它婉转的歌喉唱出悠扬的曲调。我仿佛真正体会到了“鸟鸣山更幽”的境界,那份幽,那份柔,只有山才拥有。到达山顶,景色都尽收眼底,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此时,我终于体会到了大诗人杜甫《望岳》中的那种坦荡、阔大的胸怀。
  雨,这大自然孕育的精灵,让山得到净化。这迷人的景色,这旖旎的风光,让我神怡,让我心醉……
  点评
  美点:山和雨在作者的笔下显得那么有灵性。一个初中生,能够以如此细腻之笔描绘雨描绘山描绘大自然,而且充满了诗情画意,实属不易。
  误点:一是没有达到要求的字数,显得单薄一些。二是有的地方描写不充分,抒情显得勉强。比如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的“我终于体会到了大诗人杜甫《望岳》中的那种坦荡、阔大的胸怀”这句抒情,由于描写铺垫不够,说“坦荡、阔大”显得空虚无力。
  感点:作者不管是写人生还是写自然景物,无不是从自我感悟出发。这种感悟,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如作者把雨中的山、山上的景描摹得相当传神,给人一种清新、自然、高雅、端庄之感。
  【举一反三】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个方面之外,本题可写的角度很多。例如,我们语文课本中,不管是名家的经典诗词,还是凡人的神来之笔,无不放射着“自然”的光芒。他们“借有形之物,喻抽象之理,凭无情之形,传有情之意”。物与理交汇,情与景相融。朱自清听到了小草在春天唱着动听的歌谣;茅盾看见了白杨树在春天的风声里挺着伟岸的枝干。在我们记忆的碎片里,谁没有踏进过鲁迅儿时的那片快乐的“百草园”;在我们人生的天空中,谁没有看见过高尔基放飞的那只勇敢的“海燕”;杜甫望岳,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李乐薇借“我的空中楼阁”寄寓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闯雄关,穿三峡,进天山,神游柳宗元的小石潭,追逐巴金的灯光……还有我们当下倡导的低碳生活。自然的角度方方面面,联系自身实际,真实可感的事物都可入文。
  
  【延伸训练】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沉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请以“我这样热爱自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技法金手指
  
  用心理描写活化人物
  □方平红乙常青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情境中所产生的内心的想法、感触、情绪和意识等心理活动的描写。它是展示人物内在精神和思想情感的重要方法,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塑造人物时,尽可能在必要时加以心理描写以能有效刻画人物,使人物活灵活现。具体做法如下:
  1.直接描写人物心理。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是指集中笔墨直接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盘托出,使读者能够直接感知和联想到人物在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常用“他想”“他回忆”“心想”“心中默念”等标志性词语。
  2.动作暗示人物心理。即用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鲁迅的《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这个动词,表现了“我”留恋看戏的心理状态。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当范进把六两银子送给胡屠户时,“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一“攥”、一“舒”、一“缩”、一“揣”的动作,把胡屠户见财心喜又假意推让,还怕范进真的要回银子的心理表现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3.梦境折射人物心理。梦是现实的曲折反映,通过梦境可以展示人物的主观愿望、思想意识,从而揭示人物内心变化的复杂历程,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还可增添文章的浪漫色彩。如杨朔的《荔枝蜜》:“这黑夜,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一段梦境描写,显示出作者思想的转变,由原来的厌恶蜜蜂到后来喜爱蜜蜂,反映了作者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心理。
  4.幻觉显示人物心理。幻觉,同样可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写小女孩在圣诞之夜,坐在墙角,她那冻僵的小手几次擦燃火柴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幻觉,表现了小女孩内心对温饱、亲情以及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5.联想呈现人物心理。联想是指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写作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之一。用联想描写人物心理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让思维的缰绳任意驰骋,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如朱自清的《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一段文字首先是对春花的争奇斗艳的描写,进而联想到秋后硕果满树的情景,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由衷的喜爱与赞美的心理感受。
  6.景物烘托人物心理。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总是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特定的景物描写常常能折射出人物的特定心态。如鲁迅的《社戏》中写孩子们乘船去看社戏,作者不言孩子们多么心急,而是把笔转向两岸:豆麦的清香扑鼻,河中水气扑面,起伏的连山向船尾跑去……这分明是孩子们的心声:“快呀,快呀,戏要开演了。”
  7.表情揭示人物心理。“表情神态是显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子。”有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内心,并不把心里话表现在言行上,可他的表情却将其心理揭示出来了。如鲁迅的《故乡》中:“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现出欢喜”,流露出润土内心的高兴,然而随“欢喜”同时出现的还有“凄凉”,说明经过长久的磨难,闰土心中烙上了等级观念,儿时的朋友决不能与今天的“老爷”划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