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感悟

2011-12-29 00:00:00顾霞光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1年38期


  【阅读提示】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思考,意在促使学生阅读时注入情感体验并使之具有创造精神。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也强化了这方面的考查。这种感悟类试题往往用“感受”“感想”“认识”“启示”等词语来表达。可分为以下几类:
  1.文本型感悟题。这类题目有“读了这篇文章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等句子。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必须认真阅读文章,依据题目要求,多角度地思考、领悟文章中蕴涵的道理。
  2.联系型感悟题。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悟。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把握文章的内涵,其次要有机地联系生活实际,答题要有针对性。
  3.话题型感悟题。题干提出一个与选文相关的话题,要求考生谈自己的感悟。解答这类题目,一要弄清选文的内容,二要看清话题的范围,三是明白选文的内容与话题的关系,四要围绕话题写出答案。
  4.迁移型感悟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运用选文中作者感悟生活的思维方式,从另一件事中写出自己的感悟。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明白作者感悟生活的具体内容和思维的方法,然后产生联想,从生活中、从已经阅读过的作品中寻找材料,并从中领悟出某些道理。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父亲的下弦月
  □陈志宏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那么凶。他非骂即打的方式,让我时常惊惧不已。
  父亲生前是我们村小学的民办教师,一边耕种,一边教书。生活的穷苦,近三十年的执教生涯,“转正”又无望,是够让他烦心的。我离家上学后,父亲离开我们村小,去往一所偏远乡村小学教书。在那所小学教书不到三年,一次开学,他给学生分发课本,就晕倒在课堂,当夜,离开人世。
  一年清明节,上过坟之后,妹妹带我去父亲生前从教过的乡村小学。父亲曾经的休息室,已是这所村小的柴火间了,稻草、豆秆和杉树叶堆得满屋都是。父亲睡过的床还在,确切地说,只是床架,床板也许当柴火被学校做饭的师傅烧掉了。在一捆稻草边缘,我看见一弯用毛笔画的下弦月,使劲推开草堆,一幅画跃入眼底。画作里,一个孤独的人,一座茅草屋,一棵高大的桉树,还有桉树之上那一弯明净的下弦月。幽明的环境,孤独的人,天地一派宁静。这也许是父亲的向往之境,是他人生中渴望身处的静谧之地吧。是的,父亲无时无刻不希望自己平和一些,像这“月儿明风儿静”一样,和缓地对待自己的儿女吧?
  当年,整理父亲的遗物,在一堆的教案和书报中,我发现一个笔记本,很多页都端端正正地写着“制怒”二字。父亲有高血压的痼疾,血压升高之时,情绪是难以控制的,他就那么苦苦地写着“制怒”,那么挖空心思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却是没能制止住,还是那么好似无情地打骂着他心爱的孩子。
  多年之后,我才知道,父亲活得多么难,生活上难,事业上难,身体也难,甚至连情绪也是如此的折磨他,刁难他,让他不得安生。所以,在纷繁的人世,父亲如此渴望那种后半夜的安宁,静得只有自己的心跳与呼吸吧。
  这幅画,让我洞悉了父亲的内心。面对着它,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一行泪重重地跌落下来,穿越岁月,拉近我和父亲的距离。在这久违的泪水之中,父亲那强横的形象,渐渐地柔软起来,柔得像绒毛,软得像绸缎。
  这就是一个父亲,真正的风骨吧。
  (选自《扬州日报》2011年3月17日)
  1.仔细阅读文章,说出本文的线索。文章表达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2.父亲“下弦月”的画作,展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假如你有这样一位父亲,你会怎么想,怎么做?(80~100字)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包花生
  □陈亦权
  ①海啸袭击了这座贫穷的海滨小镇,无数大树和房子被摧毁,包括小镇上唯一的学校——艾莱特小学。艾莱特是这所小学的校名,同时也是个人名,他是城里的一位富翁。
  ②以前,小镇没有自己的学校,孩子们都要走到五里路以外的另一座小镇上去读书。后来,镇长想在自己的镇上建一所学校,就四处奔走,最后在艾莱特富翁那里得到了筹建资金。学校建成后,为表示感谢,镇长把富翁的名字定为小学的校名。但一场海啸把这所学校完全摧毁了!
  ③镇长为此成天愁眉紧锁,他想再次去外面寻求帮助。
  ④几天之后,他敲响了艾莱特富翁的家门。“艾莱特先生,学校被海啸摧毁了,我希望能再次得到您的帮助!”镇长说。“我已经帮助过你们一次了,为什么我要再次帮助你们?”艾莱特说完,转身就往里走。镇长只好无奈地离开。这时,艾莱特叫住了他:“你们一定缺少食物,我给你一包花生吧!”说完,他把一包花生递到了镇长手上。
  ⑤镇长回到镇上。孩子们见到他,纷纷站起身来问:“艾莱特先生答应帮助我们了吗?”“非常抱歉,艾莱特先生只给我们这包花生,就这么一些,我只能分给每人几颗。”校长带着愧意说。孩子们看着镇长手中的花生,纷纷沮丧地低下了头。“不过,如果把这些花生种到地里去,不就可以长出许多花生吗?”镇长说。“太好了!我们的学校废墟旁边就有一块空地,就把这些花生种到那儿去吧!”孩子们纷纷应和着说。说干就干,镇长立刻和孩子、老师们一起动手,给那块空地锄了草翻了土,把花生种了下去。时间一天天过去,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⑥一天,镇长从这里经过,看到了这番景象,心想:既然付出一点劳动就能使那一小包花生变成这样,那为什么不能自己动手造一所学校呢?于是镇长就每天带领孩子们一起清理废墟,捡石头、锯树木。半年之后,原先的废墟上已经堆起了一座小山似的石头和木料,但是要造一所学校还远远不够,镇长再次陷入了沉思。
  ⑦这天,镇长正呆呆地看着在太阳下读书的孩子们,突然听到从远处传来一阵嗒嗒的马蹄声。一辆豪华的大马车往这边驶来,车上坐着的竟然是艾莱特富翁。富翁从车子上跨了下来,朝那片绿油油的花生地看了看,问:“这是?”“那是您资助给我们的花生,我们没有吃掉,种了起来!”镇长说。“哦!”艾莱特带着赞赏的神色点了点头,接下来又指着那一堆材料说,“那又是什么呢?”“我们没有钱用来造学校,只能自己动手,那就是我们自己准备的材料!”镇长说。艾莱特点了点头,围着正在读书的孩子们转了一圈,然后坐上马车离开了!
  ⑧三天后,镇长收到了一笔足以重建学校的汇款和一封信,信上写着:“尊敬的镇长!你对孩子们的爱深深感动了我,虽然校园依旧没有重建起来,但我看到了那么多的石头和木料;虽然一包花生没有填饱你们每个人的肚子,但我看到了那么大的一片花生地!我为我资助给你们一包花生深表愧疚,但我只是希望我所帮助的人,并不是一有困难就想着让别人帮忙的人,而是本身就热爱劳动的人。真正改变命运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劳动!”信的落款写着的名字是——艾莱特。
  (选自《意林少年版》2010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镇长,一个是富翁,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
  2.结合文章第⑧段,谈谈你对链接材料中受助者家长的看法。(不超过80字)
  链接材料:丛飞,深圳著名歌手,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万元,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丛飞身患重病后,曾接到受助者家长的电话:“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正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当对方得知丛飞正患病住院没钱继续捐助时,就问:“那你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