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阐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及让学生明确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结合学校实际案例分析,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规范 优化 协调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顾名思义,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引用一位名人的话提醒望子成龙的家长: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二、让学生明确要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习惯是好的,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益处,哪些行为习惯是不好的,对自己或别人有什么危害,从而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经常地规范、强化、监督检查。先让学生熟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可以利用班会课采用以下一系列方式逐条逐条地组织学习:1.读一读,做到读准读熟。2.背一背,做到脱口而出。3.默一默,做到牢记于心。4.议一议,做到明辨是非。5.写一写,做到批评与自我批评。6.评一评,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先进带后进。然后学校、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规范、强化,并组织班委会、少先队监督检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1.建设学科教学阵地,努力把思品课、班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
2.认真立足校园软文化建设的一批教育阵地,例如:国旗下讲话、班会、班级主题活动、校园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校外德育基地等。同时还要切实注重校园硬文化建设,让校园每一方墙壁、每一寸土地都具有教育意义。
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喜爱活动是学生天性,活动既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源泉与基础,是班级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富教于乐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因此,围绕规范开展好活动,让学生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在游戏中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在比赛中找到不足,逐步改正。例如: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系列活动;针对不尊敬长辈、不团结同学的现象,开展“这是你吗?”的讲座活动;针对学生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开展“粮食的抗议”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自觉珍惜粮食。
四、教师身先士卒,示范引路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师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自然视老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作示范,严以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在政治思想、民主意识、文化知识、工作作风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
例如:为了让班中同学做到不乱扔纸屑,见到纸屑又能主动拾起,在每次上课进教室后,老师就应该首先观察地上有无纸屑,如若发现,就应该走过去把纸拾起来,然后走到卫生角投进纸篓,再回到讲台开始上课。经过多次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一来一往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老师身上,不时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似乎所触动,长期以往,一部分人就会自觉地和老师一样去主动拾纸了。教师要始终以班集体的一员身份为班级服务,如扫帚倒了,桌子歪了,讲台脏了,等等,教师都始终主动亲自去做。我心中牢记着这么一句话:“与其说上十次,不如做它一次。”
除了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习惯,给学生作出表率外,还要树立班级、学校的榜样,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学起,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身边的榜样”“我要向他学”“这样做才对”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对方的优点,鼓起超过对方的勇气,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五、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统一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行合一的结果,但是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内和校外,自己说的做的不一致的现象,校内是好学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这样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双重人格,染上言行不一的恶习,必然会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明确对学生的要求,力求做到要求一致,形成合力,不给孩子营造“小皇帝”的环境。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加强教育,督促检查,并认真做好子女在家的行为训练,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章永生.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指导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军.走进新课程[J].学苑音像出版社.
[3]曹廷华,许自强.美学与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