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各个角度就大学毕业生当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调整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普及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心理 内涵 问题 对策
据教育部统计,截止到2007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是351万人,未就业人数是144万人。预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多万,加上去年未就业的144万,实际将在2008年就业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94万人。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本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2009年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加上近两年沉积的大学毕业生,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作为社会的优质人力资源,大学生更应该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而不是成为社会的负担,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如何具备这种能力,关键是调节好自己的就业心理,发掘自己的就业心理潜能。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内涵
就业心理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隐私,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自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首次提出了“就业心理”的概念,开始对就业心理问题进行探讨。美国哈佛大学首开先河,于1919年开设就业心理指导课,从此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个性心理测试和就业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从而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用人单位都开始面对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不管是从学历还是各个方面,用人单位都开始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而求职者随着竞争生存压力的不断加剧,对以后职业的选择也越来越谨慎和细化各项标准。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我、自负心理。
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准确把握自己是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毕业生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认为能力尚可的占72.9%,比别人强的占12.4%,不行的占14.7%;对自己兴趣、爱好了解程度:很了解的占38%,比较了解的占47.8%,说不清的占14%;对自己气质和性格了解程度:很了解的占38.4%,比较了解的占50.7%,说不清的占10.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很了解或比较了解,自我意识较强,对自我的个人期待值很高,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相对美好的设想和规划,这一系列的期待让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中的过程当中自然会按照自己内心设想好的一些条件和要求去衡量,过高的期望值必然造成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产生一些过于自信的心理。
2.自卑、失望心理。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一些大学生过低地评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贫困生、女生中也有表现。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面试中不敢表现自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3.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这是一种没有主见的心理。其特点是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许多毕业生赶时髦,喜欢围着别人转,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就把别人的选择作为自己的最佳选择。实际上是在择业时寻找安全保险的途径,为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所左右。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1.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坦然承受毕业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已由国家分配转变到供需双方自主选择,在观念上要积极地适应和接受。面对分配体制的转变,毕业生只有在心理上具备了自主择业的意识,才可能坦然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自主择业在带来机会和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竞争。择业是自主的,但又是双向的,择业的自主性正表现在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之中。毕业生已没有了传统的一次性定终身的分配,在未来可能还会面临很多次择业。
2.普及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毕业生提供心理帮助,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引导这些毕业生走出错误的自我认知,从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不良就业心理带来的后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应就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邀请心理学专家、学者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并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明确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为求职就业提供一个内在依据。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还要掌握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翠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7.
[2]瑞红.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3]学生择业心理、择业观念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