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品德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本文从正确认识思想政治课程、全面提高政治教师的德育水平、挖掘政治教材的德育素材、注重时政要闻和社会实践的德育渗透作用四个方面,就增强思想政治课德育功效的方法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德育功效 四个方面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德育体系中的主渠道的话,那么,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下同)的本质、内容和特点决定了政治课堂理所应当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教学方法和人才选拔机制等多方面影响,政治课应有的德育功效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特别在当今价值取向多元化、信息来源多样化、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政治课应该如何巩固自己的德育阵地,如何增强德育功效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有的期待。我认为,要提高政治课的德育功效,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功能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品德起着导向作用。”由此可见,德育是政治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然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政治课的德育功效被人为和体制的多种因素所弱化。学生学习政治不是出于自愿,更不是出于喜欢,而是迫于升学压力;教师强调政治学科的重要性,也只是迫于家长、社会评价教师和学校的质量仍然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衡量标准,这样的功利思想导致中学政治教学至今仍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怪圈。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知情意行不统一,高分低能甚至是高分低德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现今不少中学政治教学面临的尴尬境地。实际上,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崇高理想的树立,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全面提高政治教师的德育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政治教师是政治课的执教者,是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践行者。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是影响德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因为喜欢、欣赏或崇拜某位老师而喜欢上某一门学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试想,如果学生讨厌这位政治老师,怎么可能对其所教的政治学科感兴趣?他又怎么可能对你阐述的道德伦理心悦诚服?因此,政治教师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修养,要博览群书,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德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德育实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的规律,采取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要善于把抽象的理论、晦涩的概念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作诠释。要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感情,缩短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此外,政治教师还要善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感化学生。大量事实表明,政治老师敬业的精神,良好的品行,友善的态度,幽默豁达的性格,以及大方得体的衣着打扮,等等,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充分挖掘政治教材的德育素材
政治课的德育课程本质决定了政治课本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理想、信念、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以人民版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为例,其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案例。如在“电视机的变迁”这一课的教学中,可通过电视的变迁、人们的衣着服饰的变化和购物内容、购物形式、付款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发生的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在“国家的变化”这个框题教学中,可通过“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施行,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等系列世界级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以及三峡大坝的成功截流,青藏铁路的竣工通车,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嫦娥一号、二号等系列载人人飞船发射成功,等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全面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技、军事等各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变化的奥秘”的探索讲解,帮助同学们认识到如果没有当初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生命危险签下第一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不会有后来的农村改革;如果没有当时深圳特区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这些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理想信念。因此,政治课的德育素材和内容是其他学科不能拥有的,只有认真深挖教材,才能使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注重时政要闻和社会实践的德育渗透作用
《大纲》指出:“时事教育是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是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事实上,时事教育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和紧贴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的诸多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我们要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要点。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通过温家宝总理和胡锦涛总书记先后视察地震灾区的新闻报道,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我们的党和政府是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政府;通过灾后社会各界的踊跃捐款捐物的新闻报道,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荣传统;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各国充分展示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具有的开阔胸襟和包容胸怀;通过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利比亚战争的新闻报道,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原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司法局长文强因贪污受贿、充当黑社会保护伞等罪判处死刑的案例报道,使学生们既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又接受一次生动的法制教育。
总之,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效是每位政治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也是学校、家长、社会赋予政治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只要我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用心地关注学生的道德养成,就一定能找到教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