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坚持的教学理念具体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为背景,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法,从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出发,对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存在问题 意见与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理念更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是,运动技术的掌握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体育课所有目标的实现都要建立在掌握一定运动技术的条件之上。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建立在课堂严密的组织性和明确的目标之上的;“健康第一”是建立在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之上的。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重视运动技术的教学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是十分有利的。
1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新课程理念下相对淡化运动技术的掌握。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是:增进学生的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唯一目标和终极目标;学习运动技能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有很多种,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重视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提高,体育课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锻炼学生的概念就容易被淡化,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增进学生健康的主要目标就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会导致体育课中健康的锻炼学生身体的方式是以运动技术作为基础的理念和追求“健康第一”,不出伤害事故,不管学生掌握没掌握健身方法的概念混淆,使这二者的度较难把握。
1.2教学实践过程中淡化运动技术的教授。
课程的“基础性”与“实践性”决定了体育教学最主要的两个目的就是:一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他们的终身锻炼意识;二是在前一个基础下达到改善体质,增进健康,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是运动技术学习和身体锻炼。然而理论与实际往往是有差距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面临众多的教学目标如“运动参与”、“情感体验”、“健康第一”等时可能有忽视体育课本质目标或对这些目标理解出现偏差的情况,导致他们在教授许多运动项目时围绕那些目标“蜻蜓点水”式地传授给学生,或者刚有点成效却因课时的限制转入其他项目的学习。这很难让学生掌握坚实的运动技术,更难说升华为自动化的运动技能进行长期的锻炼了。没有重视运动技术的教学和运动技能的提高,体育课只能是乏味的游戏或肢体动作的堆砌,最终是不能让学生体验到运动乐趣,进行更深入的锻炼,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
1.3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组织比较松散
体育课的教学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互动性,是在教师的指导与辅助下进行的。体育教师应处理好教学和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关系问题。不能认为只要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玩得痛快,获得愉快和成功的体验、平平安安不出现伤害事故,课堂“健康第一” 的目的就达到了,最终学生是否掌握运动技术并不那么重要。但是这样很难使体育课的组织科学有序,学生容易缺乏学习的方向性。这种方式不一定是从体育课本质出发,不一定科学。这种过度地以学生为中心淡化运动技术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教学组织性不强,教与学的方向性不强,形式较松散,锻炼学生身心的效果不佳。
2.解决问题的建议
2.1在关注其他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运动技术教授的重视.
运动技术是体育运动必须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参与运动的基础,学校要提高对运动技术教授的重视。学校体育教学不能伴随每个学生的终身,但是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授的运动技术,培养的运动能力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只有提高认识和重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抓住重点,达到体育教学的目hgDdTDkxI+QOfpsdzdlNh3PkILfCbtKNN4jOGz9vBRs=的。因为,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内化的过程。课堂学习时间必定有限,要达到锻炼身体、改善体质、运动技能自动化、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课后锻炼是有必要的。
2.2将重视学生的个性建立在体育课的课程目标之上。
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爱好与个性的同时更重视课堂的组织性与目标。个性是建立在共性之上的,体育课教学在倡导关注学生个性爱好的同时,课堂目标与集体性还是应该作为要点。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2.3合理完善教学内容,加强运动技术教学与运动乐趣体验的融合性。
第一,把“趣味性和技术性都强”的内容当作教学的重点,是主教材。针对这类教材,我们要深入研究其教学规律,认真教好这些教材,充分发挥这些教材固有的趣味性和技术性,达到教学目标,以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对必须教的那些“技术性强但趣味性不强”的教学内容,也是重要的教材,将其作为基础以不同的形式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深入研究其教学规律的同时,还要大力改革组织教法发掘一些富有乐趣的因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如通过情境化、游戏化等方法,使这些教学富有乐趣,但不能为了趣味化而淡化运动技术教学。
第三,“技术性不强但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不能作为主教材。对这类教材,我们更多的是作为调节教学的辅助内容来运用,如在准备活动,调节情绪或休息放松时运用。
第四,对“趣味性和技能性都不强”的教材,对这类教材,我们更多的是作为锻炼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特殊内容来使用,如在集中一段时间让学生长跑,以锻炼他们的心肺能力和耐久力等。运用这类教材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滥用。
2.4重视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终身体育首先是从现在做起,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学会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并能科学地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丰富生活,锻炼意志,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提高兴趣,形成习惯,持之以恒,永不间断。终身体育是一种习惯,运动技能是一种能力,运动技术是一种方法。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才能把握其内在规律指导实践,任何一种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的,包括运动技能与终身体育习惯。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才有运动技术的升华,才有可能把物化的运动技术上升为人格化的运动技能,将外界技术内化,达到运动自动化。因此,运动技术是基础,是形成终身体育、运动技能的必要条件。
3.小结
当前“三维体育观”理念下,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些目标都是在掌握了必要的锻炼身体的方法的情况之下才能得以实现的,没有运动技术掌握作为体育课程的支撑,体育课教授的体育运动就失去了体育运动本质的意义,达不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中学体育教育还是不应该淡化运动技术的教学,而应该充分发挥运动技术的基础性和方法指导性,才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增进学生健康,达到“健康第一”,培养“终身体育习惯”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M](试用版).小学、初中、高中课本,2000.12.
[2]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科中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等概念之关系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