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以听促写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行动研究

2011-12-29 00:00:00訾韦力尹江玲刘华吕晶晶
考试周刊 2011年29期


  摘 要: 行动研究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行动性、参与性、探索性、反思性、循环渐进性的系统性研究。作者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对教学进行评价和反思,开展大学英语以听促写、提高学生思辨力的行动研究,使大学英语教学通过课堂实验研究来强化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行动研究 以听促写 思辨能力
  
  一、引言
  根据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针对新的培养目标,研究者们分别重点对大学英语综合技能中的听、说、读、写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对听说能力提高的研究。有针对性的研究确实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将各项技能结合起来,相互促进,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行动性、参与性、探索性、反思性、循环渐进性的系统性研究,将更有效地改善英语教学,达到课程教学要求。因此,更具可行性和实用性的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越来越受到大学英语教师和研究者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1.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20世纪上半叶产生于国外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行动”是指实践经验者用以改造实践的活动,“研究”是理论家为探索知识而进行的活动,两者有着较为严格的界线。最早将“行动”和“研究”合二为一提出“行动研究”概念的是美国人柯立尔(Colier)和勒温(Lewin)。他们认为研究的结果应该为实践者服务,研究者应该鼓励实践者参加研究,在行动中解决自身问题;同时认为“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智慧能力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方法”,就是行动研究(陈向明,2003)。在西方,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行动研究在二语研究中得到应用。世界知名学者杰克·理查兹(Jack·Richards,2000)指出:“(在教学领域,行动研究)是指教师主导的课堂研究,旨在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以改进课堂实践。”行动研究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与改善现状为目的,具有行动性、参与性、探索性、反思性、循环渐进性特征的研究,即做中学,行中思,知行合一。Nunan(1992)指出:“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式的调查,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改善实践或提高认识。”由此可见,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教师从现有的教学环境出发,以自己所掌握的教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王蔷认为在实践中探讨新方法,提高和改进教学,提高对教学目的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其结果是教学的改进和教学实践更深入的发展(王蔷,2002)。教师对于行动研究的真正理解,还需要在自己参与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
  Kemmis和McTaggat(1982)提出,行动研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将“行动”和“研究”相结合,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提高教学,并提高对课程、大纲、教学和学习的认识,其结果是解释和验证现行的教育理论,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是一个螺旋式循环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式发展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2.大学英语听力、写作现状及行动研究的必要性。
  《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强调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突出强调听力能力的培养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但是,大学英语听力、写作教学仍然是大学英语课程的薄弱环节。往届很多学生反映经过几年的学习还是听不懂、写不出、写不好。目前英语听力普遍被忽视,而且往往与英语中的其它技能孤立开来。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写作是应用性最强、综合知识面最广、训练难度最大的项目。学生写作依靠母语思维,母语思维参与二语写作的全过程,母语在二语写作中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学生写作句法单调,过度使用某些词汇,表现出较强的口语文体特征,语篇模式受母语思维影响特征显著,语体意识不强。据调查与了解了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在对待英语写作方面有两种错误的倾向,其一是把写作教学简单化,认为英语写作教学仅仅是一个“布置写作任务—批改作文—发放作业”的一体化过程。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的作文练习及测试的题目相对单一,模式固定,与语言的实用性相距甚远,测试材料缺乏真实性。因为英语写作教学的难度较大、费时、费力且见效慢,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没有取得相应的进步和应试教学轻视写作有关”(潘钧,1999)。由于大部分的教师对英语写作教学缺乏投入和关注,写作教学的模式往往比较单调,缺乏创新,缺乏互动,因此较难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
  为了改进提高听力与写作教学,针对上述问题,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通过和同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做的“以听促写”教学行动研究的实验和分析,就行动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听促写,改善学生思辨能力进行可探性研究,通过本案的研究,以进一步探讨行动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创新及其推广的某些可能性。
  二、行动研究中问题确定及方案实施
  1.研究背景。
  北京服装学院2009级本科大学英语课程,学生人数390人,其中服装工程115人、材料工程146人、艺术工程36人、信息工程93人,分别由四位老师进行教学。周课时4学时,一学期总学时数64学时。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1至2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二版)。项目计划研究时间:2009年9月—2010年7月。
  2.行动研究在以听促写,提高思辨能力中的应用。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循环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分析、反思等环节。在教学实际操作中,首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查研究,然后重新确认问题、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在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观察收集数据、分析反思与评价效果、撰写研究报告等。
  (1)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学生高考入学英语成绩70—90分占多数,基础弱,听与写的能力较弱,而且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北京生源占多数,他们基础相对较弱;外地生源高考分数较高,但听力水平较低。学生普遍存在被动学习、缺乏思想的问题。
  (2)提出假设。对听、写的能力重视不够;写作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学生听、写较被动;学生缺乏思辨能力,不会独立思考。
  (3)初步调查。观察往届学生入学英语情况及09级新生入学测试。
  开学之初,进行新生入学摸底考试,了解学生英语情况(见表1)。同时给学生布置作文,批阅后发现:作文中语法错误较多,模式、句式单一(与高考培训有关),缺乏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思维受范文的影响较大。此项研究的数据收集方式主要是访谈,研究过程中访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调整计划,访谈共进行两次,研究前一次,研究结束后一次,一共采访了42名学生。主要针对课上学生积极性差,听不懂;写作写不出、句子千篇一律,没有思想的状况进行研究。
  3.方案实施。
  第一阶段:
  针对学生听与写能力较弱、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改变听力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教师放音—学生回答问题”的单一模式,将听与输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复述短对话,加入相关文化视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讲述所看到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听促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将贴近生活的题材如新闻视频引入课堂,在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逐渐培养思辨能力。
  
  要求每次精读课有一名学生做Presentation,内容要求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任何形式,然后要求全班同学就内容、语言、体态语等进行评论,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将学生结成对子,互相写信,谈谈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自己的感受等,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求学生课外到网络学习室训练听力,内容包括课本内容及教师布置的新闻视频内容。教师将记录每位学生上网学习的时间,作为形成性评估成绩的一部分。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步采取以听促写的尝试。在最后八周课外给学生提供八个音频,根据音频让学生自己确定主题并写出主题突出的作文,字数不少于100字。
  反思: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听、写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听力成绩有所提高,思辨能力、写作能力有所改善。学生有了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有东西可写,有感而发,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意识,课外网络学习对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起到了辅助作用。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强化训练少,拼写错误较多。通过反复听八个音频,学生听力有所改善,能够提前准备作文,因此大多数学生地作文都比较完整,然而,在评估方面,由于学生提前准备作文,所以无法科学地评判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网络自主学习由于是按学生上网时间来记录成绩,所以,有一部分学生挂到网上就去干别的事情去了,课外学习效率不高。通过访谈发现不少工科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长远的学习规划,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与英语没有太大的联系。因而这些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提高很慢。
  第二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根据谈话记录、学习日志、学生作业、电子邮件、水平测试等信息来源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对教学进行了调整。首先进行4—6次各种英语听力方面的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英语与其专业的关系并能够制定长远的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力度,同时增加课堂听写训练,强化听力,减少拼写错误。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自控力较差,要求老师多监督。因此老师加大了各种听写及背诵练习,并将结果记入平时成绩。每个单元要求学生根据音、视频进行写作,围绕一定的主题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学生的作文不再是千篇一律没有思想的文章,而是充满思想、充满感情、体现出一定思辨力的文章。改变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评价方式,给学生提供课外音频训练同时出试题,记录学生实际成绩。期末测试不再给学生提供音频进行准备,而是直接根据音频进行写作,这样学生课下能够积极地去听一些新闻类较有难度的音频,训练听力能力与思考能力。
  反思:经过这一轮的教学,学生在听力、写作、思辨能力方面有了较明显的提高。课堂听力训练准确率提高了,拼写错误减少了;课堂上学生能够有见解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较以往沉闷的课堂有了很大的改进。期末考试作文是根据所听内容从不同角度选择主题进行写作,虽然这种以听促写的模式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确实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教师们对学生的作文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作文是一个五分钟的关于音乐奇才朗朗在父母的支持下求学之路的音频,学生从有志者事竞成,毅力、失败是成功之母,感恩,中西教育差异等角度来进行写作。有一位阅卷老师说:“没想到学生的思路如此宽阔,有些主题连自己都想不到。”老师们对整体学生的作文非常满意。
  三、评价成效
  1.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听力、写作都有了很明显的进步(见表2、表3)。
  为了进一步说明以听促写行动研究对学生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利用SPSS17软件对工科学生的一、二学期作文成绩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由表4可知进入检验的工科受试者390人,他们的作文平均成绩14.7949(满分20分),成绩的标准差为4.00950,标准误为0.20303。
  由表5可知,t值为25.587,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5,工科作文平均成绩与工、商科整体平均成绩有显著的差异,平均值差也告诉我们工科一学期作文成绩明显高于工、商整体作文平均成绩。表中t值为正值,即工科作文平均成绩高出工、商全体成绩的5.19487分。另外,平均值差的置信区间不含有零(即从下限的4.7957到上限的5.5940之间没有零),也说明工科作文的平均成绩与工、商整体平均成绩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由表6可知进入检验的工科学生的作文平均成绩10.3052(满分15分),成绩的标准差为3.01851,标准误为0.15404。由表7可知,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5,二学期工科作文平均成绩与工、商科整体平均成绩有显著的差异,平均值差也告诉我们工科成绩明显由于工、商整体成绩。另外,平均值差的置信区间不含有零(即从下限的0.4023到上限的1.0081之间没有零),说明工科作文的平均成绩与工、商整体平均成绩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2.教师的收获。
  行动研究方法是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一方面,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及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我们既找到了教学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又发现了研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为行动研究是建立在教室和教学习惯的社会背景基础之上,直接研究日常教学实践中有意义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到了“做中学,行中思,知行合一”。另一方面,教师是整个过程的主导者,而不是偶然的参观者(Baumann,Duffy-Hester,2000),行动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值得参与研究的机会。通过独立研究和思考,教师初步掌握了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学会了设计小型的科研课题,进行课堂观察、设计问卷、写教学日志,学会了收集各种数据统计和分析数据,等等。通过行动研究,教学与科研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教与学不断向科研提出新问题,科研成果不断反馈于教和学。
  3.开展行动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开展行动研究,我们注意到在实际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有针对性地研究,选择适当的题目,题目不宜偏大;题目应来自实践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
  (2)研究过程中要随时对计划进行调整,不断地反思、评价。
  (3)教师的协作在行动研究中起关键性的作用。
  四、结语
  行动研究是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的一种探索性活动,把课程、教材、教法、学习过程、学生需求和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人的需求和发展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教学的改进和学生的发展。行动研究使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成为实践者,又成为研究者,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总结归纳,从而促进英语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激发教师的自主性,增强其对工作效果的评价能力。因此,行动研究是英语教师发展、教学质量提高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2.
  [2]Nunan,D.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M].Cambridge:Cambridge Language Teaching Library,1992:67-69.
  [3]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6-27.
  [4]Kemmis,S.,McTaggart,R.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M].Melbourne :Deakin University,1982:234-236.
  [5]潘钧.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8):24-26.
  [6]Baumann,J.F.,& Duffy-Hester,A.M.Making sense of classroom worlds:Methodology in teacher research [A]In Kamil,M.L.,Mosenthal,P.B.,Pearson P.D.,&R.Barr(eds.),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Mahwah,N J:Lawrence Erlbaum,2000.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HR201008281。
  北京服装学院教改重点项目:课堂+网络+专题讲座:北校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DJG09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