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在《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报告中指出:“语文课要让学生感动,感动会给学生生命铺上了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语文课上离开文本热热闹闹的讨论会让学生感动吗?语文课上学生忙于回答教师提出的众多问题,而没有真实的感受、真切的体悟、真挚的情感,学生会感动吗?在与“语文”这个令人心动的字眼的交流中,只是千篇一律的“题海”,学生会感动吗?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思想品德课等,而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才会让学生倍感语文的魅力。
一、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得意得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实践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嚼出文字的滋味。下面是《一夜的工作》教学课例:
师:课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你们想一想,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从课文里找出依据。
生:没有增加。因为课文里说“可以数得清颗数”。
生:增加了。因为课文里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好像没有增加,实际上是说增加了。
师:你说的是有一些道理,但还不够准确。想一想,这句话如果去掉“好像”,是什么意思?
生:肯定没有增加的意思。
师:那么加上“好像”呢?
生:加上“好像”以后,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应当增加,可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
师:对。可见单从这句话不好判断到底增加了还是没有增加,再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几句。
生:前面说“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既然茶增加了一杯,花生米当然也应增加一倍。
师:说得对。既然花生米增加了,作者为什么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呢?
生:作者的意思是:增加了一个人的花生米才那么一点,可见平时总理一个人的时候就更少了。说明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这段教学紧扣课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很好地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在教学中,老师以“认知”为径,循着文本思路,从纵向上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又以“情感”为纬,从横向上关注儿童思想情感的起伏跌宕。学生情动而心动,情动而辞发,入情入景,课堂上情思飞扬,言语鲜活。此情此景,使人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课堂教学无穷的魅力。
二、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要“走马观花”
因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效率高不高?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了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亲密、深刻、流畅和完整。我们要尽量避免那种学生与文本只打了个照面,就开始进行直奔重点的阅读,就开始“超越文本”,作“拓展性的阅读”,甚至脱离文本进行“空中楼阁”式的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活动,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不管是教学开始时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或是对具体的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品读,前提都必须是每一位学生与文本进行比较紧密的接触。下面是特级教师卢雁红执教《花钟》一课的片断: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棒,那你们有没有注意老师说些什么呢?
生:你只说牵牛花开了,睡莲开了……
师:真会倾听,我们把刚才说的连起来就是:(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
生1:“开了”一词用得太多了。
生2:“开了,开了”,太单调了,有点烦。
生3:“什么花开了,什么花开了”,太枯燥乏味,一点儿也不美。
师:课文是不是跟老师这样写的?(生答不是)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画一画。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进而主动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学生的心通了,理顺了,情浓了,还有哪朵心花不绽放呢?
三、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书声琅琅”
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与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予以指导。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也是读,第三还是读。”“不仅要把书读起来,而且要读出味来。”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多方设法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全神贯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但在教学中,有时教师会走入一个个误区。例如学习了《可爱的草塘》第五自然段,老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生读: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
师:谁再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生大声地朗读: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
师:读得大不大,美不美?谁能读得再大些?(学生再读)
师:大了吗?我们再一起大声朗读一遍。
学生的朗读是苍白肤浅,缺少情感,不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大就能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就能表现“我”的惊喜之情吗?由于没有恰当的铺垫和朗读指导,学生的感悟体会不够,而老师非要让学生读出“大而美”。美不是强加的,而应该是自己体会、感悟、发自内心的。我们要注意,教师强调要读出某种语气没有错,但不能为读而读。有的老师要求“请带着悲伤的感情读”、“请带着高兴的语气读”,可是学生朗读时所带着的感情并不是真正从内心生发出的情感;老师常说“这里要读得快一些”、“那里要读得慢一些”、“这个字要读得重一些”。朗读不仅仅是以速度和重音表现出来的技巧,更应当是学生对文字感觉的声音表现。我们应当着力去做的,是帮助学生体会文字里的感情。要让学生读出感情,教师就要充满激情,朗读指导要有的放矢,具体明确,从重音、节奏、语速等方面点拨。读的形式要多,读的面要大,读的时间要保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受到思想的启迪,在读中享受审美愉悦。课堂上一定要教师和学生手捧书本认认真真地读书,读出真情,读出韵味,读出感悟,而不是一味地抛开书本读“大屏幕上的课文”。如有一位老师执教《掌声》一课,抓住了出现在课文两个地方的“一摇一晃”:“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两个句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一摇一晃”中英子不同的感受,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这样的处理就非常好。
四、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让学生“静心听泉”
清代学者唐彪说:“读而不看,不能默坐沉思,以求其深,岂能得文中巧妙乎?看而不读,文不能熟,其弊又与读而不看者等也。”静思默想利于学生体悟其义,酝酿情感,利于朗读水平的提高。
语文就像滋润心田的山泉,应坐在山谷中静静地听。学习语文就好比听泉,语文课堂便是那山泉流过的地方。让孩子们在山泉流过的地方静心听泉吧。让孩子们潜心读书,静下心来学语文,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用多媒体代替板书甚至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有的问题本来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思考去解决,但教师急于用预设的课件完整地演示其探索过程,削弱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探索能力的培养。有一位老师执教《秋天的雨》,在学习课文第二然段中,老师先让学生读了这段课文,就迫不及待让学生观制作精美的课件(田野金黄一片,树上果实大而多,菊花五颜六色,等等,学生直呼“哇”),课堂气氛浓。在评课的过程中,大多数老师不赞成这一做法,认为“破坏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还未入情入境与课文对话,头脑中对秋天的果园还是一片模糊时,直观的美丽的画面充斥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讨论后,老师达成了一个共识:怎样来教学这一段呢?步骤为:①读了这一段,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想一想;②师生描述想象的画面;③(课件播放画面)看到这画面,自己有什么感受,说一说;④请学生联想画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再读这一段。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将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在积极的思维中,将语言形象转化为真切的感受;在自由的对话中,将真切的感受转换成个性化的语言。必须明确的是,教学手段应多元化,再好的课件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另外,唱歌、表演、画画等不是语文的东西,不在或少在语文课上“露面”。
学海无涯,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只有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让“非语文”、“泛语文”远离语文课堂,才能让语文教学散发出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迷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