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新生力量和骨干力量,是提升高校整体实力的重要因素。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身心发展的特点,然后阐述了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面临的压力,最后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发展所面临的压力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青年教师 专业成长 压力 培养策略
2008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出席“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十周年纪念大会时强调,教师水平决定高等教育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决定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1]。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增加十余倍,而教师队伍的发展却明显滞后,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骨干教师年龄偏大,教育质量的高低脱节也越来越严重。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青年教师身心发展的特点
1.高校青年教师身心发展成熟、精力充沛。
高校青年教师年龄大多在三十岁左右,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发展成熟,精神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够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使得高校青年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少,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行为果断,敢想敢干,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适应高节奏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节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2.高校青年教师知识面较宽、自信心强。
高校新进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硕士或博士等较高学历,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抱负远大、思想敏锐的群体,心理敏感度大于其他职业[2]。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广泛的爱好兴趣,生活丰富多彩,他们总是对于自己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富有自信,希望组织上或同志们尊重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高校青年教师初为人师,教学经验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青年教师刚刚从学生转型为教师,对教师行业新鲜而且特别看重,对教师的形象特别在意和敏感,工作认真负责,迫切得到学生和学校的尊重与认可。但由于年龄和经验的不够成熟,在教学和处事方面偏于幼稚,如对自己所教课程的重难点把握不够,教学案例的积累不够丰富,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情况了解不够,应对课堂突发情况的经验不足,等等。尽管他们对教学抱着非常大的热情,但往往事与愿违,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部分青年教师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与理解,从而丧失权威感和尊重感。
4.高校青年教师涉世较浅,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青年教师刚从大学出来,处于人一生中精力旺盛、生活充实的黄金年龄,也是人一生中必须把握好的关键阶段。他们大多性格活泼,思想单纯,爱好广泛,乐于交际,生活充实,都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由于工作时间短,生活经验不足,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他们看待、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成熟,一旦涉及到现实问题,诸如:婚姻、家庭、工资、房改、职称,以及社会责任等等,不能沉着处理,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生活中最棘手、最重要的问题,处理得好,工作无后顾之忧;处理不当,直接影响工作完成的质量,有时甚至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的压力
1.角色转换的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一般在走上讲台之前一直是学生的角色,具有较高学历,总希望能潇洒地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然而,角色转换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或多或少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就大多数情况而言,角色转换的困难,主要是角色在其转换过程中遇到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3]。很多青年教师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没有参加工作的社会经验,他们既有初为人师的激动感,又有接触新环境的局促感。因此,很多青年教师工作一两年仍没有实现角色的转换,囿于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处事方法,缺乏应有的角色认知,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和欢迎,无法树立较高的教师威信,从而挫伤了积极性。
2.科研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热情比较高,有较深的科研功底,但由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资历比较浅,科研经费申请难度较大,开展课题只能依附于老教师。甚至有的学术能力强,有好课题的青年教师因为科研经费缺乏而无所作为。有些高校青年教师由于对科研前沿领域把握不准,攻关方向不明确,在科学研究上往往重其表、轻其里,无法深入到专业学科的纵深层面挖掘新知识、提出新观点、形成新思想,切实实现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同步效应。甚至还有的脱离专业,单凭自己的爱好与兴趣搞科研,造成了对专业的轻视和冷落。
3.经济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年龄大多在三十岁左右,面临组建家庭、抚养孩子、照顾老人、买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但由于刚刚参加工作,职称低,工资收入较低且很少有积蓄,因此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感觉到沉重的经济压力。云南财经大学葛长敏教授曾经从5个维度对某大学青年教师工作和生活质量进行抽样调查,51.8%的青年教师认为生活中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压力[4]。经济压力使一些青年教师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造成恶性循环。
4.人际关系压力。
青年教师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面临着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如:如何跟领导相处,如何跟同事相处,等等。影响其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同事领导与自己之间的相互认可、评价和支持。很多青年教师刚毕业,他们对于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来说还是个新人,他们在个人发展上所能获取的资源也相对有限,涉及个人发展和前途的一些机会相对比较少,想要得到业内的认可,还需要很多的努力,所以较高的角色期望与较低的学术、经济、社会地位,较高的自我评价与不如意的外界评价之间的冲突,使青年教师感到强烈的失落感。
三、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心理疏导,促进青年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不同学校在住房待遇、校园环境、教学条件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部分青年教师心理失去平衡。据调查资料,现有教师队伍中31.5%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有中度心理障碍,21%出现心理疾病的症状,被测试教师中接近70%都感到压力大,并有较明显的焦虑情绪[5]。学校教育不仅仅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要关心青年教师的身心发展。只有青年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使得教育事业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下去。学校在狠抓行为管理的同时要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特征,进一步加强思想疏导,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渗透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去,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和谐、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从情感上感化人,让青年教师处处体会到领导的爱心,体会到组织的关心。积极创造条件,在学校的物质、制度、管理上要以人为本,真实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帮助青年教师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决问题。组织心理讲座、测验和调查、咨询,增加让青年教师转移、宣泄压力的途径,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
2.创造条件,促进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提高。
第一,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通过开设各类讲座、研讨班、教育理论学习班等,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知识的传授。第二,发扬“传”、“帮”、“带”风格。由较高造诣和学术水平的教授指导青年教师,在“怎样做人、怎样做学问、怎样传授知识”等多方面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使青年教师明确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分享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第三,鼓励青年教师观摩教学,多听学院授课好的老师的课,并要求撰写读书笔记,以快速提高青年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洞察学生的能力与应变能力等。同时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学比赛、教案评查等活动,组织学院其他教师听课,对青年教师上课情况进行评价,找出问题所在。第四,鼓励有条件的青年教师参加国外校际交流,建立高层互惠培养机制。
3.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
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科学地评价人才、选用人才、管理人才,充分利用和发挥人才资源的效益。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让青年教师在竞争中成长,不因年龄、资历等因素而受到影响,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学校要通过有效的人才评价方法,摆脱长期形成的人才评价的人情票、感情票、关系票的弊端,促进新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的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可以公正地评价个体教师的知识、才能、品德和工作绩效,发现教师教学之间的差距,对教学效果好的青年教师要大力表彰,有特殊贡献的应有重奖;对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要进行培训,如果培训后仍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就要对其职位进行适当的调整。只有科学地评价和管理青年教师,才能使其工作朝着一个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
4.关心青年教师生活具体问题,为其成长解决后顾之忧。
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对于管理者来说要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注意了解人有哪些生存需要和发展的需要[6],青年教师处于特殊的年龄段,这一时期涉及生活上的具体问题比较多。学校要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生活观,指导他们处理好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摆正这些问题与工作、事业的关系。妥善考虑青年教师对待遇和发展的诉求,制定相应政策,积极解决青年教师实际生活问题,激发广大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有效地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同时在生活上创造和谐美好的人文环境。葛长敏教授在对某大学青年教师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状况与工作满意度呈中度正相关,说明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呈中度的积极影响[4]。
5.强化主体意识,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学习和提高。
第一,青年教师必须有发展的主体意识,积极寻求自主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教育素养现状与理想的教师素质结构相比较,客观、全面地分析自身的教育素养状况,自主设计教育素养提升规划和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手段和方案设计,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素养发展方式。第二,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自觉学习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先进的教育理念、德育教育思想、大学生身心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等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自觉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现代教育技能和手段。第三,积极投身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拓宽知识面,启迪思考,积累经验,并善于把一切成功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第四,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用审慎的态度和开放的姿态剖析典型案例,认真检讨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强教学行为的自觉性和科学性,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学术水平,发展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第五,深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以研究者的精神探究教学的性质,将专业实践经验知识明确化、理论化,或在教学中应用教学理论,将教育理论操作化、策略化,改造和扩展知识,形成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从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7]。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努力建设一支学风优良的高校教师队伍[EB].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xwzx/gdjy/sxkd/t20081205_209655.htm.
[2]严小丽.高校青年教师转型面临问分析与解决对策[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4):10-12.
[3]黄颖.关于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0,(12):189-190.
[4]葛长敏.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质量探析—对某高校青年教师的抽样调查[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4-56.
[5]桂祈蓉.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人本管理[J].辽宁教育,2004,(5).
[6]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433.
[7]郑锋.论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素养的提升[J].江苏高教,2010,(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