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光的稻虾养殖经

2011-12-29 00:00:00张应松
农村百事通 2011年21期


  钱庙乡是地处淮河中游的安徽省凤台县的典型农业乡镇之一,长期以来,当地农民靠着传统的一麦一稻种植模式,效益差、收入低。1958年出生的钱庙乡张池村农民刘传光,2004年在自家和亲戚的共2公顷农田里搭了个简易棚,梦想扬帆启动“稻虾共育”实验。刘传光历时3年,终于摸索出一条“农田沟、垄、面相间,稻虾共育,兼种蔬菜”的高产之路,试验田667平方米(1亩)平均产龙虾180公斤,水稻、小麦及其他经济作物1412公斤,年平均667平方米产值8000元以上,667平方米平均收益达5000元以上。这组震撼的数字令全县沸腾了!
  2007年,他投资569万元,在张池村以每年每667平方米1000元的租金从农民手中租赁33.33多公顷农田,对农田进行科学规划开发,把土地撤小田并大田,集中规模经营,修整道路,配套水系,树立标牌,疏通沟渠和地下自动排水通道,以0.67公顷(10亩)为一单元,按照20%、10%、70%的比例改造成“沟—埂—面”,改造后的埂坡面以种植毛豆、玉米、豆角、扁豆、小白菜等为主,一年三茬,堤坝部以种植耐旱作物西瓜、红薯、辣椒、大蒜、黄心乌等为主。田地四周开挖两米多宽、1米多深的回型沟,沟内按比例放养不同数量的龙虾、鳜鱼、白鲢,田面种植优质小麦和有机水稻。
  为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作物抗病、抗虫和抗旱涝能力,刘传光将农经作物下脚料用来养猪,然后将猪的粪便集中放入沼气池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生产生活燃料,沼液、沼渣进入农田和沟槽,用于肥田肥水。他把每年10月份到翌年6月份列为麦虾共育期,这一时期最关键的是在秋季水稻收割后,将水稻秸秆粉碎到2厘米长增施秸秆腐熟剂后,犁入10多厘米深的地下还田沤作有机肥,此举不仅防止了大量秸秆未经粉碎集中浅埋在田地表层使植株无法生根站立,而且避免了浅层返田产生大量硫化氢气体毒杀植株,彻底将秸秆变废为宝,真正解决了秸秆的出路问题。到麦子快成熟时的次年5月中下旬,从回型沟内起捕龙虾对外销售,667平方米平均售出龙虾25公斤左右,剩余龙虾苗按667平方米平均4000只左右的放养量储备。经测算,“麦虾共育”期间667平方米平均小麦产值达1100元以上,回型沟每667平方米水面培育的商品虾、龙虾种苗及其他水产品产值4000元左右。
  立夏后生态园便进入黄金稻虾生态共育期。6月份小麦收割秸秆还田后,将田四周筑起小埂,从沼气池中收集的有机肥按每667平方米6000公斤撒入大田,然后犁耕深翻放水肥田。在6月中旬有机水稻栽插10天返青后,在田四周小埂每隔10米挖开通道,将回型沟繁育的龙虾种苗按每667平方米4000只左右让其自由进入稻田。为何精确到放养4000只虾苗?这是刘传光承担的一项省级研究课题多年实验得出的结论:少于4000只效益没有最大化,多于4000只虾子一般多毁秧苗。小龙虾在水稻田里吃浮游生物有害小虫和水草等,而且虾在稻田中的活动和觅食,能疏松稻田的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有助于稻田土壤中的有害、有毒气体和土壤肥力释放,成为稻田里的得力的“清道夫”。同时龙虾将稻田中丰富的动植物及微生物转化为自身生长的营养源,将粪便排到稻田中,培肥了稻田土质和水质。在7月份以后,即可用虾笼“捕大留小”,适时上市。利用该模式平均每667平方米稻田销售商品龙虾100公斤以上,667平方米平均销售产值3000元,667平方米产优质水稻500公斤,加工成有机稻米350公斤,667平方米平均销售产值8000元以上,加上“麦虾共育”合计每年667平方米综合平均产值9300元左右,年利润5200元。
  2010年8月,刘传光的73公顷试验基地被认定为有机米生产基地,其中“华凤绿园”牌稻虾米被认证为有机食品。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8号安徽环保宣教中心 张应松 邮编:23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