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打造临空经济区、建设世界空港城’的总体定位,顺义区将以绿色经济发展为契机,一方面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抓实农村从业人员员工化工作,让农民实现正规就业;另一方面加大培养技能人才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北京市顺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尚强说。
“我脚下这块地原来就是俺家的。”北京市顺义国际鲜花港保洁组组长王海玲告诉笔者,除了在外面打了两年零工,她几乎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
如今,王海玲虽然还是农民,依旧干着她熟稔的垄地、除草、浇水、施肥的庄稼活儿,但是和许多城里人一样,她签订了劳动合同、交了“五险”(编者注: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身份也从原先年收入不过七八千元的花农,变成了每月拿2000多元工资的花工。
王海玲的幸福生活得益于顺义在全国首推的农村劳动力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员工化模式。通过转变用人主体、转变用工结构、转变社保模式“三个转变”,顺义区逐步试点给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签订合同、交保险,带动第一产业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实现正规就业。
现在,农民对于未来的担心,可以变成放心了。顺义区从今年开始,在杨镇、北务镇的几个村庄试点第一产从业人员员工化运作模式,与农民签订合同、为农民交“五险”。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员工化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农村劳动力成为企业正式职工,就近就业,有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工资收入,就业质量得到了提升。目前,该区已经促成北京国际鲜花港、北京福劳尔花卉等企业与杨镇、北务等周边镇的343名临时工(季节工)依法确立劳动关系,使他们成为正式职工,迄今没有发生任何劳动纠纷。
(《中国劳动报》记者 王陆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