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渍害的综合防治

2011-12-29 00:00:00詹绍跃
农村百事通 2011年23期


   一、症状
   小麦受渍害后,根系长期处在缺氧的环境中,根的吸收功能减弱,造成植株体内水分反而亏缺,严重时造成脱水凋萎或死亡,因此渍害又称作生理性旱害。小麦从苗期至扬花灌浆期都可发生渍害,小麦苗期受害,种苗霉烂,成苗率低,分蘖延迟,根系不发达,苗小叶黄;拔节抽穗期受害,上部的3片功能叶分别比健株短20%、30%、36%,有效穗减少40%;扬花灌浆期受害,小麦功能叶早衰,穗粒数少,千粒重降低,出现高温高湿早熟,严重的甚至青枯死亡。小麦中后期发生的湿害比小麦前期重,其中拔节孕穗期发生渍害损失最重,此间受害有效穗减少、每穗粒数减少、粒重下降,产量降低。
   二、病因
   1.冬季阴雨连绵,日照时数不足,田间湿度大,地温低,土壤含水量长期处于饱和状态。雨水过多造成耕作层含水量过高,耕作层水分饱和,氧气缺乏,根系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呼吸受抑,活力衰退,吸收水肥能力下降,且土壤中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毒害根系,致使根系生长不良,根量减少。这时植株体内的氮素代谢下降,功能叶叶片内氮素含量明显减少,造成植株苗小叶黄或僵苗。
   2.地下水位高。特别是距河流湖泊较近的麦田或低洼水浇麦地,地下水位都高,通常会对麦苗的根系下扎造成危害。
   3.三沟不畅,排灌设施差,明水排不出,暗水不能滤,沟厢不畅通,造成湿害发生。
   4.布局不合理。尤其是水浇麦或称水田麦,没能实行连片种植,有的在冬灌田中插花种植,造成麦田明水排不出,积水久之成灾,从而出现小麦严重青枯死苗。
   三、防治措施
   1.清理沟渠。秋播前,对长期失修的深沟大渠要进行淤泥疏通,抬田降低地下水位,做到田水进沟畅通无阻,这样冬春雨水频繁或暴雨过多时,就可以顺利排渍。同时,搞好“三沟”配套,无论旱地麦或水田麦都要开好厢沟、围沟、腰沟,做到沟沟相连、条条贯通、雨停田干、明不受渍、暗不受害。另外,水浇麦田最好大面积连片种植,以方便统一管理。
   2.增施肥料。小麦遇到渍害后,根系活力大大减弱,土壤吸肥能力很差,这时要早施接力肥,重施拔节孕穗肥,以肥促苗生长。冬季多增施热性有机肥,如渣草肥、猪粪、牛粪、草木灰、沟杂肥、人粪尿等。化肥多施磷钾肥,利于根系发育和壮秆,这样可以减轻渍害。
   3.中耕松土。渍害发生后,土壤会发生板结,这样不利于根系进行呼吸。因此,在土壤稍微见干的时候,就要及时中耕松土,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增加小麦分蘖,促进麦苗生长,加快苗情转化,使小麦增穗、增粒而增产。
   4.病虫害防治。渍害会使田间温度和湿度加大,植株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引发锈病、赤霉病和白粉病,可以用40%杜邦福星4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隔7~15天喷洒1次,连续喷2~3次即可。另外,叶面喷施丰收365、五谷丰登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2次,也可以改善植株活性,使植株尽快恢复生机。
   5.护叶防病。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发生后,除应及时喷药防治外,还可喷施“802”助壮素、植物抗逆增产剂、迦姆丰收液肥、惠满丰、促丰宝、万家宝等。也可用“植物动力2003”10毫升兑清水10公斤喷洒,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次。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每50克兑清水20~30公斤喷施,效果很好。
   (安徽省明光市潘村镇农技站 詹绍跃 邮编:239450)